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夜晚的实验》研究组系列教后记» 正文

《夜晚的实验》研究组系列教后记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40

概要: 虽然这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孩子能从朗读中感悟到了,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课前自己也精心研读了教学参考书,但未想到,从平凡的语句中,孩子发现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确实,我们老师在备课前更应该备好学生。《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课前我做了什么?1.读教材。课文内容其实很简单,自己也教了好几个回合,对教材内容应该烂熟于心了。不过,我还是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标出了小节号,圈划出关键词语,写一些简单的批注,如把“勤于观察、充满好奇、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坚持不懈”等词语写在相关的段落、句子的旁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这些工作也都做了,主要内容就写在备课的“调整与思考”栏内;课后的习题也重新思考了一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两个多音字“薄膜”的“薄”与“矿藏”的“藏”,后者没有问题,曾不止一次地查过工具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词条,但这个“薄”字,可把我们害惨了。上网、翻工具书、同事间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甚至为此开始埋怨教学参考书。2.搜资料。主要从网络中搜集“斯帕拉捷”、“超声波”的资料(昨天晚上也布置学生去搜集)

《夜晚的实验》研究组系列教后记,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虽然这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孩子能从朗读中感悟到了,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课前自己也精心研读了教学参考书,但未想到,从平凡的语句中,孩子发现了养成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确实,我们老师在备课前更应该备好学生。

《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课前我做了什么?

1.读教材。课文内容其实很简单,自己也教了好几个回合,对教材内容应该烂熟于心了。不过,我还是把课文读了好几遍,标出了小节号,圈划出关键词语,写一些简单的批注,如把“勤于观察、充满好奇、勇于实践、善于思考、坚持不懈”等词语写在相关的段落、句子的旁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这些工作也都做了,主要内容就写在备课的“调整与思考”栏内;课后的习题也重新思考了一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两个多音字“薄膜”的“薄”与“矿藏”的“藏”,后者没有问题,曾不止一次地查过工具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词条,但这个“薄”字,可把我们害惨了。上网、翻工具书、同事间争论,至今没有定论,甚至为此开始埋怨教学参考书。

2.搜资料。主要从网络中搜集“斯帕拉捷”、“超声波”的资料(昨天晚上也布置学生去搜集),还搜集了一些科学家的名言和“双引号”的作用等资料。搜集的资料在教学中好像并没有起多少作用,但是,我觉得解读教材的视野更开阔,对教材的理解更透彻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学中就更投入,更有激情。显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构建起广阔的智力背景。

3.备教案。对积累的教案进行了两度调整:第一次的调整是“微调”,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主要是充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第二次的调整是“重构”。思考得较多的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如何取舍?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哪里?教学进程如何推进?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与引导学生?等等。(请原谅我还是较多地用“教学”这个词,这与“学程导航”的理念有些不符了。)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本堂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里?写作知识的渗透是否成为本堂课的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何在?我感到比较担心的是:教学的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如何调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何充分地发挥?备课的过程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教无止境”,所以也只能用“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聊以自慰。

4.做“课件”。这个过程与“备教案”的过程几乎同步。“课件”中无非是一些“导学提纲”之类,只有一张“夜景”图片也算一种“学习情境”吧。

5.教预习。按照备课组长的安排,本堂课提前一天进行,所以预习工作就有些仓促。没有完整的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只是利用昨天中午和傍晚的零星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也让学生给课文分了段、归纳了段落大意、概括了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了第一段,初步体会斯帕拉捷“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充满好奇”的特点。好在本课生字词很少,就不存在多少阅读的障碍。

 

二、放归林间自在啼:课上我做得怎样?

写下以上标题感觉有些不妥:一是“我做得怎样”,最好任他人评说,所谓“旁观者清”。二是似乎仍未摆脱“教为中心”的传统,或许思考“学生学得怎样”更有价值。好在“教学合一”、“教为学服务”,姑且思考自己的“服务质量”也未尝不可。

1.“闲庭信步”。对“学程导航”心驰神往,一直想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堂课主要分两个板块,均采用“阅读提示——合作自学——展示交流”的流程展开,整堂课教师讲的话极少,所以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我在课堂上“洒脱”与“轻松”。轻轻地点击鼠标,学习的要求、方法便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在讲台与学生座位间自然地走动,偶尔俯身与个别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纠正、追问、总结、板书……忙忙碌碌的总是学生,有时甚至有点“隔岸观火”的味道。课堂上的这份“从容不迫”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毫无疑问,课前的钻研、思考、准备,尤其是对目标的准确把握、教材的了然于胸等,还有不间断的阅读积累,会让我们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2.“水波不惊”。“基于任务的默读训练”是本堂教研课的研究主题。默读训练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受到“冷落”,有人就提出“打造语文课堂的‘静界’”,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上“静思默想”。教学实践也让我们体会到默读训练的重要性,“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同“朗读”相比,显然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和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默读”为主,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样的镜头几乎销声匿迹,课堂上显得“风平浪静”。即使在展示交流的时候,个别学生的朗读、发言,就像海面上掠过的海鸥,也给人“水波不惊”的感受。

平静的表面下是否有“暗流涌动”,教师的引导显然是关键。在组织学生默读2~6自然段时,我提出三个“任务”进行了分步引导:第一步,理清内容,完成“蝙蝠实验”表格;第二步,品词析句,感悟科学精神;第三步,读写结合,领悟详略有致的写法。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填写“蝙蝠实验”表格的时候,要求用“简洁的词语”,可是不少学生从课文中摘录了太多的语句,显然概括能力存在问题,经过点拨引导,学生应该是心领神会了。“感悟科学精神”环节显然是本课的重点。交流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第一位女生发言一口气报出了一连串的答案:善于观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我马上就反应过来了:这是一位学习很用功的女生,她的手头显然有《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但是她的发言显然没有结合语言文字说出自己的感悟,而只是把参考书中的答案一股脑儿搬出来了。她发言刚停,我立即就追问她;她的表现还好,当即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说出科学家好奇心强的特点。或许其他的学生都从中受到启发,接下来的发言都是有根有据的。现在回顾当时的情景,我还真有点感到庆幸。脱离了语言文字的“感悟”,或者说是没有经历大脑思考的“标准答案”,又有什么用呢?进行这样的默读训练,最主要的任务当然就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领悟详略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第一次实验写得详细,其它几次写得简略,学生就都被难住了。这个问题的本身并不算太难,看来学生对写作方法之类缺乏理性认识。绕了一些圈子,总算“化险为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夜晚的实验》研究组系列教后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