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观摩)一、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抓住关键的语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三、目标设定: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本课时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明机智,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其中感情读文,懂得寓意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具准备:投影片、自制王冠、古筝曲、蝉、螳螂、黄雀等动物图片五、教学方法:本着不被传统思想所禁锢,一切为着学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观摩)
一、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抓住关键的语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本课时教学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明机智,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感情读文,懂得寓意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自制王冠、古筝曲、蝉、螳螂、黄雀等动物图片
五、教学方法:
本着不被传统思想所禁锢,一切为着学生发展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段和方法:
1、以读悟为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很有文化含量,值得学生品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故事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着力集中,品读最精要之处,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读中圈画感悟少年的非凡智慧,分角色朗读再现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等,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畅读感悟”,咀嚼文本精华、体悟内蕴情感。
2、以明理为强音,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喜欢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于是教学伊始介绍故事暗含寓意,初读“螳螂捕蝉”,埋下伏笔;参照对比探究寓意;创设情境内化寓意,变他语为己语。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过程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是埋藏在每个青少年心中饱满的种子,教师必须用各种方法去催生这些种子,使它们萌发。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生动的讲述一则与本文寓意相同的幽默故事,即蚊子、蛤蟆、蛇、鹰、猎手、警察之间互相算计的趣事。
这个故事肯定会使同学们一笑且令其有所思考,于是老师引导大家随便聊一聊!进而激情揭题,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更加切合了主题,为本课寓意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着力集中,品读最精要之处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首先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随机张贴图片,板书捕、啄显示三者关系)
然后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 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然后,再次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 “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最后吴王的特点。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少年的非凡智慧
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然后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再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情境,巧攻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于是我设计: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补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以上是本人对本节课的粗浅设想,期望能够以生动的教学感染学生,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上一篇:《螳螂捕蝉》互动课教学思考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