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林春曹老师《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02-25 14:33:0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阅读:68841

概要:(生读文)师:看着图,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生:试背迎客松一段(姿态优美、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林特抓住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再借助图片、诗句的补充,让迎客松从静止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师: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生:这是一棵(高大)的陪客松师:从哪读出高大?生:这是一棵美丽的陪客松师:从哪读出美呢?‘生:这是一棵绿色的陪客松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生读陪客松一段)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生读送客松一段)师:声音不大,但很有感情。再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文)师:你来填: 这是一棵( )的送客松。生:姿态独特的陪客松。生:天然盆景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生:就是;师: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刚有同学填“天然盆景”,指的是谁啊?生:送客松师:天然盆景和盆景有什么区别?生:人工培育—盆景 齐读陪客松一段。师:谁来找个词填进去。这是一棵 的陪客松。高大,(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巨人)翠绿的(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师:刚才

林春曹老师《黄山奇松》课堂实录,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生读文)

师:看着图,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

生:试背迎客松一段

(姿态优美、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林特抓住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再借助图片、诗句的补充,让迎客松从静止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师:这是迎客松,我们来看看陪客松,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

师:谁能找个词填进去?

生:这是一棵(高大)的陪客松

师:从哪读出高大?

生:这是一棵美丽的陪客松

师:从哪读出美呢?‘

生:这是一棵绿色的陪客松

师:是呀,这是一棵高大绿色的陪客松,我们来读

(生读陪客松一段)

师:我们来看送客松。指名读

(生读送客松一段)

师:声音不大,但很有感情。再请同学来读。

   (指名读文)

师:你来填:   这是一棵(   )的送客松。

生:姿态独特的陪客松。

生:天然盆景

师:我来考你一个,什么叫枝干蟠曲?

生:就是;

师:我们来看图,它向山下。。刚有同学填“天然盆景”,指的是谁啊?

生:送客松

师:天然盆景和盆景有什么区别?

生:人工培育—盆景  齐读陪客松一段。

师:谁来找个词填进去。这是一棵          的陪客松。

高大,(从哪个词读出来的?巨人)翠绿的(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

师:刚才我们看完了三大名松,我们再来读读,感受一下他们的奇。他们三个在写法上有区别,你们发现没有?

(指名说读)

师: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谁写得多?

生:迎客松写得多。

师: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

生: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

师:让我们把这最有代表性的迎客松再来读一下

    (生读迎客松一段)

师:所以迎客松要写得那么具体,送客松也有特点,所以写了两句话,陪客松则一笔带过。

(写作方法的悄然渗透。)

师:请想一下,三大名松能代表黄山所有的松么?不能,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第二个同学再来读

师:这地方哪个词告诉我们黄山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

生:千姿百态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请你在书上用笔画下。这个词我们可以换个顺序来读

师:哪里读出了千姿百态?

生:他们或屹立、或斜出形似孔雀。

师:我再请同学来读,你们来数数有几种姿态

(生读文)

师:几种?

生:八种

师:读出这八种姿态。

师:八种,离千姿百态还早着呢,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

生:后面有省略号,说明后面还有很多

师:是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老师这有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么?

(出示图片)

孔雀松图片

竖琴松图片

师:这是?

生:盘龙松

师:盘龙是要盘起来,可这没有盘着,他是趴着,卧着,是----

生:卧龙松

(林特课件很简单,但是每一张图片又是那么恰到好处!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很有帮助。)

师:再来读句子,这个句子很有讲究。

(指名读)

师:谁有发现?一起再来读

生:是三个分句

师:屹立、斜出、弯曲写出了松的枝干,

师:这些词都写了松的姿态,可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一个字,最后是四个字。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让人在脑海里想象松的形象

师:一种姿态不能表达黄山松的奇,全班齐---

全班齐读黄山奇松

师:这节课我们看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最后老师要回到这个大问题上,黄山奇松奇在哪?看黑板

生:千姿百态  充满生机。

(林特的板书简洁大方,更关键的是板书概括了黄山松之“奇”,很好地回答了授课伊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首尾呼应,流畅自然。)

师:难道黄山松不奇么?

生:奇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黄山奇松的时候,写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他挑选了最有特点的三大奇松来写,其他一笔带过,有详有略。

师:很多人读了黄山奇松就有一个愿望,你有么?

生:想去看一看。

师:到黄山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我们相约在黄山!

(一个美好的约定,虽然很难实现,但也给学生憧憬,至少记住了老师的忠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林春曹老师《黄山奇松》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