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放飞心灵的翅膀——《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 正文

放飞心灵的翅膀——《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544

概要:放飞心灵的翅膀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案例描述]优秀的诗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或登山望海,或驾舟扬帆,或赏花观鸟,或咏春悲秋,文笔冼炼意蕴深远。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用28字就生动描画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此诗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高度统一,堪称诗中极品。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建构知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天净沙·秋思》,在此基础上提问: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秋思》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或独思或轻声交流。生1: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深沉情感。师:这种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生2:不是。生3:这种情感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生4:这些景物大多充满了孤独凄凉之感,

放飞心灵的翅膀——《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放飞心灵的翅膀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优秀的诗歌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或登山望海,或驾舟扬帆,或赏花观鸟,或咏春悲秋,文笔冼炼意蕴深远。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仅用28字就生动描画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此诗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高度统一,堪称诗中极品。初一学生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建构知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天净沙·秋思》,在此基础上提问: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秋思》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或独思或轻声交流。

生1: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深沉情感。

师:这种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2:不是。

生3:这种情感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

生4:这些景物大多充满了孤独凄凉之感,浸透了游子深深的哀愁。

突然,生5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幅插图中的马画得不是很到位,它与诗中所体现的意境好像不太吻合。”

听了他的话,我不禁一愣,本想充分发挥文本提供的图片资源,让大家结合图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达到以图促读、以图悟情的目的,却不料有此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不禁心中一动:这也许正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好时机,千万不能放过!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说:“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5: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比较健壮,连马腿上的肌肉都清晰可辨。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画这匹马才能体现诗歌的意境?

生5:应该把马画得瘦一些,而且最好是一匹老马。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甚至和边上的同学大声讨论起来,我知道他的话已经起到了“投石冲开水底天”的作用,我不由得振奋起来:教学的最佳契机来了!何不放开手脚,让同学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完成诗歌鉴赏的任务呢?于是我趁热打铁,说道:“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请有秩序地发表意见,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6: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缠绕在一起的枯藤与老树,诗中苍凉的意境就更鲜明了。

生7: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半轮,表现出傍晚夕阳西下的景象。

生8:西风呢?画中好像并没有体现出来,怎么画出西风?

生9:可以在人家的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也可以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

生10:画中的鸟儿在空中盘旋,似乎很轻盈的样子,根本体现不出是黄昏的鸦雀,我认为应该让鸦雀栖息在枯枝上,用笔可沉重一些,使画面显得更凝重更苍凉。

生11:图中人物的表情还是很到位的,一幅哀伤忧愁的样子。

生12:人不一定要骑在马上,我认为可以让人牵着马走在古道上,这样更能体现出鞍马劳顿、人物落寞的情景。

生13:这幅图好像太拥挤了,如果能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些,把古道画得纵深一些,就更能突出主人公的孤独了。

生14:我有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呢?这与游子思乡的愁绪好像有点格格不入。

生15:这不是矛盾,是以温馨反衬凄凉!和诗句“蝉躁林愈静”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以静衬动罢了。

生16:别人是在享受天伦之乐,而自己却在漂泊天涯,触景生情,情更伤!

    师:今天同学们的探究很有意义,经过刚才的探讨,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很深的感悟,爱好绘画的同学回去后可以重新设计这幅插图,把你独特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出来。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然后用散文诗般的生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接下来的环节中,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大家沉浸在创造的快乐之中,感受着诗人哀婉愁苦的心境:秋日黄昏,西风疾吹,落叶纷飞,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鸦雀归巢,凄声哀啼;不远处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一个神情凄怆的旅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行走在悠长的古道上,内心愁肠寸断,他将去哪里?何处才是他的归程?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打算发挥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却不料有此节外生枝的环节,幸好我没有武断地依自己的预先设想独断专行,不然伤害了同学的自尊不说,更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着那么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课文及插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教学有了独辟蹊径地纵深发展。想起以前的诗歌教学,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罗罗嗦嗦,林林总总,最后倒弄得意境全无,诗歌欣赏成了理性的知识图解,而今是学生帮我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资源,话语不多却尽得文章真意,可以说本案例切实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一、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课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

终,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告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充分的鉴赏权和发言权,教师自始自终没有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只是在教学的组织上作了适当引导,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开发者与欣赏者。整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交流、争辩和探讨,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

二、  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创造与探究。新课程提出开放式教学思想,

提倡多元化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设计,而能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感悟,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识。在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意境时,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思维敏捷,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是教师运用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开放使教学多了一份主动,多了一份生动。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放飞心灵的翅膀——《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