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不善于押韵的人,往往为韵所困,有时不免凑韵(趁韵)。善于押韵的人正相反,他能出奇制胜,不但用韵用得很自然,而且因利乘便,就借这个韵脚来显示立意的清新。韩愈做诗爱用险韵,这是他有意逞才,不足为训。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清新可喜的句子。例如《酬司马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押的是咸韵,真够险了,但是让他碰上了一个“咸”字,得了一句“嗜好与俗殊酸咸”,就成为传诵的名句。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中用了蓝田种玉的典故,如果直说种玉,句子该是多么平庸啊!由于诗是押先韵的,他忽然悟出一个“玉生烟”来,不但韵脚的问题解决了,不平凡的诗句也造成了[24]。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押的阳韵,其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令人感觉到“量”字并不单纯是作为韵脚而存在的,实际上在别的韵脚中也找不出比“量”字更响亮、更清新、更合适的字眼来。假如换成一个“放眼看”,那就味同嚼蜡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懂得韵脚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帮助。对于语言修养很高的诗人来说,这种说法是完全合理的。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是诗人可以创造一些,要做到新而不生。其间的分寸要由诗人自己掌握。例如李商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原文阅读,标签:美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不善于押韵的人,往往为韵所困,有时不免凑韵(趁韵)。善于押韵的人正相反,他能出奇制胜,不但用韵用得很自然,而且因利乘便,就借这个韵脚来显示立意的清新。韩愈做诗爱用险韵,这是他有意逞才,不足为训。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清新可喜的句子。例如《酬司马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押的是咸韵,真够险了,但是让他碰上了一个“咸”字,得了一句“嗜好与俗殊酸咸”,就成为传诵的名句。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中用了蓝田种玉的典故,如果直说种玉,句子该是多么平庸啊!由于诗是押先韵的,他忽然悟出一个“玉生烟”来,不但韵脚的问题解决了,不平凡的诗句也造成了[24]。毛主席的《七律.赠柳亚子先生》押的阳韵,其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令人感觉到“量”字并不单纯是作为韵脚而存在的,实际上在别的韵脚中也找不出比“量”字更响亮、更清新、更合适的字眼来。假如换成一个“放眼看”,那就味同嚼蜡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懂得韵脚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帮助。对于语言修养很高的诗人来说,这种说法是完全合理的。
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是诗人可以创造一些,要做到新而不生。其间的分寸要由诗人自己掌握。例如李商隐《无题》“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蜡灯”,一般只说“蜡烛”,如韩翃《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杜牧《遣怀》“蜡烛有心还惜别”。这里说成“蜡灯”是为了适合平仄,读者并不觉得他是生造。诗句要求精练,要求形象,词与词的搭配不一定要跟散文一样。例如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和“相思”,“一寸”和“灰”,在散文中都搭配不上,但是他在诗中用上了,读者只觉得这句话很精练、很形象,而并不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
诗的语言是美的语言,诗人们不断地创造诗的语言,不断地丰富祖国语言的词汇。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因为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载《光明日报》1962年10月9—11日,又收入《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
注释:
[1]当然,和汉语同一类型的语言也能有同样的修辞手段。
[2]上文所说的都是可衡量的语音单位,因音的长度、强度、高度都是可以衡量的。
[3]抑扬格原文是iambus,扬抑格原文是trochee,抑抑扬格原文是anapaest,扬抑抑格原文是dactyl。
[4]由于西洋诗论家讲节奏,中国诗论家有时也跟着讲节奏,但是其中有些是讲错了的。我在《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见《文学评论》1959年第三期)中说:“平常我们对于节奏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假定诗句中每两个字一顿,既然每顿的字数均匀,就被认为有了节奏。有时候,每顿的字数并不均匀,有三字一顿的,有两字一顿的,但是,每行的顿数相等,也被认为有节奏。有时候,不但每顿的字数不相等,连每行的字数也不相等,只要有了一些顿,也被认为有节奏。其实‘顿’只表示语音的停顿,它本身不表示节奏;顿的均匀只表示形式的整齐,也不表示节奏。”
[5]盛唐以后,诗的节奏又有改进。平收的四字句,其中的第三字尽可能不用仄声。平收的七字句,前四字是由仄仄平平组成,其中的第三字也尽可能不用仄声,直到宋词都是如此。
[6]“愁人”句是律句的变格。参看拙著《诗词格律》,第33-35页。
[7]后人模仿这种诗体,叫做“齐梁体”。
[8]关于诗词的格律,参看拙著《诗词格律》和《诗词格律十讲》,这里不再叙述。
[9]有些诗论家把这种情况叫做“折腰”。
[10]参看A.Dorchain:《诗的艺术》,第102页。
[11]参看 A.Dorchain:《诗的艺术》,第 27页。
[12]《汉书》作“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今依李兆洛《骈体文钞》。
[13]陈钟凡先生的《中国韵文史》把诗赋都归韵文,那比把赋归入散文好得多。
[14]“漂”,滂母字,“泊”,并母字,这是旁纽双声。
[15]“朔”,觉韵字,“漠”,铎韵字,唐时两韵读音已经相近或相同。“黄”,匣母字,“昏”,晓母字,这是旁纽双声。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双声的“清浅”对叠韵的“黄昏”,正是从老杜学来的。
[16]“虚”,鱼韵字,“无”,虞韵字,这是邻韵叠韵。
[17]“八病”的解释根据《文镜秘府论》。前四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其实就是避免平仄失对。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也是平仄失对的问题。蜂腰指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但是唐人的律诗并不遵守这条。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杜甫在律诗中很注意避免此病。参看拙著《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见《文艺报》1962年第2期。
[18]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第80-81页,注五四。
[19]朱自清:《论百读不厌》,见于他所著的《论雅俗共赏》,第10页。
[20]A.Dorchain:《诗的艺术》,第169-172页。
[21]语见杜甫《旅夜书怀》。
[22]语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参看拙著《中国文法学初探》。
[24]这只是一种悬想。有时候,诗人先成一联,然后凑成一首。如鲁迅先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然后凑成一首七律。假定李商隐先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联,就会是另一种情况。但是,例子虽不一定恰当,而诗人押韵必有这种经验,则是不容怀疑的。
上一篇:王蒙《我爱喝稀粥》原文阅读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