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六国论》知识重点» 正文

《六国论》知识重点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607

概要:两点说明: 1.六国灭亡先后实际上不过九年之差。秦在公元前二三○年灭韩,前二二九年灭楚,前二二五年灭魏,前二二二年灭赵灭燕,前二二一年灭齐。《六国论》为了强调赂秦之弊与抗秦之效所以突出了先后。 2.刺客招祸:公元前二二六年秦攻赵,虏赵王迁。燕见秦兵已临近易水才派荆轲刺秦。《史记·刺客列传》中说:“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由此看来秦要灭燕是秦的既定政策,并不在于荆轲刺秦与否。荆轲刺秦失败只不过是增加灭燕的借口而已。[重点词句]1.读音率赂秦耶(shuài)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2.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3.词类活用

《六国论》知识重点,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两点说明:
1.六国灭亡先后实际上不过九年之差。秦在公元前二三○年灭韩,前二二九年灭楚,前二二五年灭魏,前二二二年灭赵灭燕,前二二一年灭齐。《六国论》为了强调赂秦之弊与抗秦之效所以突出了先后。
2.刺客招祸:公元前二二六年秦攻赵,虏赵王迁。燕见秦兵已临近易水才派荆轲刺秦。《史记·刺客列传》中说:“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由此看来秦要灭燕是秦的既定政策,并不在于荆轲刺秦与否。荆轲刺秦失败只不过是增加灭燕的借口而已。

[重点词句]

1.读音

赂秦耶(shuài)       思先祖父(jué)         霜露(pù)

救火(xīn)         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赵之君(yān)

牧(jì)              以诛(chán)            革灭尽(dài)

2.通假字

(1)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通“餍”,满足)

(3)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语法修辞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较”的宾语,不只是“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还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秦之所得”是秦在攻取之外的所得,也就是秦接受六国割地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是诸侯在攻取之外的所失,也就是诸侯割地的所失。
“其实百倍”是“其实多于后者百倍”的省略形式。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
“暴霜露,斩荆棘” 极言先辈创业之艰难。
举以予人 “举”字生动,描绘出拱手把土地送给别人的形象。
如弃草芥。 比喻精当,责斥“赂秦者”败弃之轻易。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诚,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今日”、“明日”形容割地的多而且快。“夕”、“起”形容苟安时间的少而短。两句都用夸张手法,再一次强调了赂秦之弊。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偶句排比,“有限”与“无厌”相对,“奉”与“侵”、“繁”与“急”相对,意在规讽“赂秦者”改变对策,否则定然得出下边的结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精当,可见“赂秦”弊病之大。
以姓称秦,含有轻蔑之意。
齐亦不免矣 “不免”后面承前句省略,“灭亡”二字。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坚持大义。
至丹以荆卿为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六国论》知识重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