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听听那冷雨》教案20» 正文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听听那冷雨》教案20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757

概要:《听听那冷雨》教学目标:1、 找出有关“听雨”的文字,尝试美读。2、 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的比较,体会作者的文化乡愁。教学重点和难点:1、 感受听雨意境,鉴赏诗化语言。2、 从语言的鉴赏中和比较中领悟“听雨”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的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的是他漂泊半身的无限感慨,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今天,我们来学习此文的节选部分。二、了解作者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 “江南人”。1949年(21岁)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听听那冷雨》教案20,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  找出有关“听雨”的文字,尝试美读。

2、  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的比较,体会作者的文化乡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感受听雨意境,鉴赏诗化语言。

2、  从语言的鉴赏中和比较中领悟“听雨”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的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的是他漂泊半身的无限感慨,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今天,我们来学习此文的节选部分。

二、了解作者

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 “江南人”。1949年(21岁)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46岁),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64岁),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诗人,浪漫的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梁实秋:“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余光中语录: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在2003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  滂沱  薄荷   氤氲   岑寂  米芾  王禹偁  纤手

 羯鼓   忐忑   寒濑   惊悸   淅沥   舐犊情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设想一:】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不好懂。)

师:文章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散文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下面同学们速读全文3分钟,划出文章中提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句。并思考一下,题目《听听那冷雨》,真正写听雨从哪一段开始?

(学生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提示性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把你划出的句子给大家读一下,说出提示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惊蛰一过,春寒加剧。”“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由雨写到思乡之情。【作者由自然界的雨联想到内心的情感,做到了情景交融,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第3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通过感觉写雨,重点写嗅觉。

:第4段中,“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这一段重点写观雨。

:第5段中,“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第6段中,“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这两段都是写听雨。

:第9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第10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这两段也是写听雨。

:第11段中,“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写雨的音乐。

:第12段中,“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作者又回到现实。

师:大家发言都非常踊跃,找的语句也挺准确,可是第2段大家没有说,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

:汉字。

师:正确。根据大家的回答,文章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第1段由雨季引出乡情,第2段通过汉字写雨,第3段嗅雨,第4段观雨,第5—11段写听雨,第12段回到现实。

老师板书 :  雨季思乡   嗅雨   观雨   听雨    回到现实

【设想二:】

大家都已经阅读过了,标题核心为听雨,听雨段落主要集中在哪里?(5——11)

除听雨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嗅雨、观雨,分别在3、4段落)

第二段写了什么,也用一个词概括。(论雨,议论雨的形象: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美丽的霜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深秋时分,白色的结晶。)让我想到了《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雪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霞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都是雨之形,让我们感觉到雨的形象美。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听听那冷雨》教案2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