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吆喝》教案教学设计13» 正文

《吆喝》教案教学设计13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81

概要:《吆喝》教案(2课时)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对生活的关注。 3、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4、培养口头广告的创作能力。【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艺术表现得很实际,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他们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请听,那悠远的生活交响曲渐渐在我们耳边响起…… (播放各种吆喝声)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zhāo lái 铁铉tiě xuàn 囿于yòu yú 隔阂 ɡé hé饽饽bō bō 秫秸 shú jiē 商贩 shānɡ fàn 吹嘘chuī xū吆喝 yāo

《吆喝》教案教学设计13,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吆喝》教案(2课时)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对生活的关注。

    3、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4、培养口头广告的创作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群艺术家,他们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艺术表现得很实际,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他们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请听,那悠远的生活交响曲渐渐在我们耳边响起……  (播放各种吆喝声)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zhāo lái   铁铉tiě xuàn   囿于yòu yú      隔阂 ɡé hé

饽饽bō bō      秫秸  shú jiē  商贩  shānɡ fàn  吹嘘chuī xū

吆喝  yāo hē   小钹xiǎo bó    荸荠  bí qí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各种叫卖声。

四、分析课文

◎ 问题1:在旧北京城,吆喝声随处可闻,作者通过一根怎样的神线将纷纭复杂的吆喝声变得井然有序?

※ 从“我小时侯,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 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 “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 问题2: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漂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 作者在对旧北京街市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在缓缓的追忆中流露出作者的愉悦和怀念以及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丝丝惋惜。

◎ 问题3:概括中心。

 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五、问题研讨、质疑:

1、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了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 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声,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 因为各种吆喝声实在是太多了,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出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六、语言赏析: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 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3、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

4、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 从“一日”转到“一年”。

5、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归纳写作特色:

1、以地道的北京口音来写北京的叫卖声。

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 ①快。  ②发音较含混。③儿化音很多。如第3段:“馄饨喂--开锅,” “葫芦儿--冰塔儿”

大多以短句为主,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北京话的特色。

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

2、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七、拓展延伸。

◎ 吆喝词设计(体会吆喝)

例: 一个卖药糖的是这样吆喝的:“卖药糖啊!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

※ ◎ 酸梅汤

【吆喝】哎  玉泉山的水来  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1] [2]  下一页


Tag:初二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吆喝》教案教学设计1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