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概括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修正) 六、课后作业 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③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让5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第1-5段。 ②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主要词语:\"凭空\&qu
想和做·教案设计2,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概括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修正)
六、课后作业
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③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让5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第1-5段。
②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主要词语:\"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根据……习惯\"、\"命令\"、\"通例\"、\"依葫芦画瓢\"。
③学生分组研讨下列问题,并选派代表上讲台讲解。(讲解的同时打出投影片)
A、作者对这两种人怎么样评价?请用课文第3段的原话简明
回答。
明确:对前一种人\"瞧不起\",对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B、课文怎么样阐述\"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不值得赞美?
(请根据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课文把这种人与\"牛马\"进行类比,\"成年累月\"、\"在鞭子下\"、\"永远不会想一想\",表明牛马不动脑筋,这正是只做不想的人的写照。
C、分析课文第5段,简述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讲解:第5 段是一个关键的段落,它总上启下,提出了中心论点。1-2句总结上文,不 会用\"空想\"和\"死做\"准确地概括了上述两种表现。第3句指\"空想\"\"死做\"的害处--\"不会得到进步\"。第4句提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想和做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论述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6、7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D、课文怎么样转入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第6节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第6、7两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课文论述了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以后,进一步论述了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第6段首先用设问句,鲜明地提出并简要回答所要阐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去接近实际,就要\"观察\",\"还得有行动\"。再举学游泳的例子来证明,反复强调\"试验\"即行动的重要性。用\"一定要……\"等句同\"如果只……\"等句构成正确和错误的鲜明对照,论述了学会游泳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靠行动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指出行动--想--行动,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真正的道理\",只有行动,才能证明想得对不对。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8、9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E、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举出了什么实例?最后是怎么样说理的?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修正并归纳:
指出看法--\"有些学生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举出实例--\"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只读不想\";\"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只记不想\"等。
简要说理--不能以旧悟新,\"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第9段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想\"的重要性。
四、阅读全文,归纳小结。
①学生各自读全文,整体理解本文写作的思路和目的。
②归纳小结:
本文沿着\"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起来,怎样联结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如何联结起?quot;的思路展开论证。在论证自己见解的时候,举例很重要。先举例(或列举现象)后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第一、二部分);举例和说理相结合,重视分析说理,富有说服力(第三、四部分)。这样(材料与观点统一),有助于培养人们用事实证明论点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②研讨课文,回答问题(见\"能力训练\")
探究活动
哨子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的语言,认识本文生动活泼、褒贬分明、幽默、含蓄的语言特点。
2.透过具体例子的生动阐述,把握文章论述的要点。
3.学习提出论点的方法,着重学习讲道理后,归纳出论点的方法和从一个故事或某种现象、某种事例引出论点的方法,以及根据生活中某些经历,得到启发,归纳论点的写法。
4.学习用丰富多彩的实例论证论点的方法,即例证法。
教学建议
思想主题
本文以\"哨子\"为题,新颖而不落俗套。\"哨子\"的比喻义是\"不必要的东西\",或比喻许多人所追求的对其价值做出错误估价的事物。
\"哨子\"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思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巧妙地提出人生价值观问题,以小见大,确实值得学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妨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或者换一个角度,或许就有所发现。例如学习上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可以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遇到困难,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于个人的意志 ,由小可以写大,提出自己的论点。但要注意,对事的分析应从小处入手,不宜东拉西扯,什么都写,结果反而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要抓住两个重点
自学这篇课文,要抓住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理解文中要告诉人们的一个深刻道理;二是弄清楚文中是怎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引出道理的,怎样将记叙与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边理清全文思路,一边分析写作特点。
结构内容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从\"哨子\"事件中吸取教训,常常受益。
上一篇:口语交际——朗诵·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