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正文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

[02-26 21:57:2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17

概要: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个“也”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判断语气,可以不译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 前一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感叹,相当于“呀”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前一个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啊”4、与臣而将四矣泯然众人矣 前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易”,古义:交换,动词;今义:与“难”相对,形容词2、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前一个“也”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判断语气,可以不译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前一个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后一个表示感叹,相当于“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前一个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前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后一个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易”,古义:交换,动词;今义:与“难”相对,形容词
2、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连词,表转折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
    
“徒”,古义:只,副词;今义:跟师傅学艺的人,名词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练习]

 1.  请分别概括选第一段至第四段的段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

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

第三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四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

 2.  用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秦王玩弄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或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或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企图用欺骗的手段吞并安陵

4、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和并解决矛

5、秦王对唐雎说灭韩亡魏”这一事实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炫耀军事力量,迫使唐雎让步,以达到霸占安陵国的目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列举三个布衣的例子并表示要仿效他们跟秦王同归于尽,最后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7、结合全文,说说唐雎同秦王经过了哪两个回合的针锋相对的斗争

  第一回合唐雎坚决地抵制了秦王的骗局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

8、唐雎列专诸、聂政、韩傀的事例有何目的

  一方面解释“士之怒”,一方面告诫秦王,自己也将效仿这几个人刺杀秦

9、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暗示了什么

三个举例都是“布衣之怒”,他们的行动都是顺应天意,暗示自己也将顺应天意,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

10、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唐雎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秦王害怕了,屈服了,表现出秦王外强中干,进而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

12、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