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荷塘月色》教案19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51

概要: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②鉴赏景物特点及语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 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亭亭的舞女是指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

《荷塘月色》教案19,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②鉴赏景物特点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亭亭的舞女是指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静默而有深情(作者不仅描绘了荷叶、荷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的动态美,用“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③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素淡、宁静,淡淡的喜悦之情)

2、朗读第5段,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

明确: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是和谐统一的。

②作者写月光时用了哪些动词?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泻、浮、洗。

当看到“照”时,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③写光与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④归纳荷塘上的月色的总体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淡淡的喜悦之情)

3、分析第6段,照应第2段,再写荷塘周围的环境

这一节着重写树,近—远,上—下(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提问:本段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明确:反衬的修辞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段),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提问:课文写采莲旧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于是,“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再次暗示出家中的宁静、和谐,反衬“我”那无法排遣的烦闷。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颇不宁静”呢?(开头分析过)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好?

1、动词           2、叠词

3、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板书设计]

荷塘      曲曲折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19》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