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荷塘月色》教案19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51

概要:《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似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授课方法] 诵读、讲授、讨论[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朱自清的作品。如:《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等。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998—1948年),原名自华(取自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一者补命中缺火,二者期望春华秋实)。考北大时,经济困难,为了勉励自己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字佩弦(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意在发奋图强)。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

《荷塘月色》教案19,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似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授课方法诵读、讲授、讨论

[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回顾学过的朱自清的作品。

如:《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等。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998—1948年),原名自华(取自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一者补命中缺火,二者期望春华秋实)。考北大时,经济困难,为了勉励自己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字佩弦(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意在发奋图强)。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诗坛震动。1929年,他的第一本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就收在这本集子中),标志他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散文家。

   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回国后出版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抗战期间,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完成了《新诗杂话》、《诗言志辩》、《国文教学》等学术著作。

   抗战胜利后,由昆明返回北京,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追悼大会。他还受聘主持整理闻一多遗著,编成《闻一多全集》并作序。

  1948年,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20日,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从社会背景来看,不久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也使作者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惘之中,那种自发的战斗热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种情形,可以从与《荷塘月色》写作时间相近的《一封信》和《那里走》两篇文章中清楚地看到。比如,《那里走》“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法”;《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分析课文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夜赏的缘由。

1、文章一开始就坦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从时间上看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颇不宁静”呢?是家里的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那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联系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1927年7月,就可知道,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成为全文的“文眼”。
2、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提问: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明确: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对比: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对比手法的运用,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3、分析作者的内心感受(独白):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重点分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渴望而在现实中达不到的。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内心感受:自由——(苦闷)

第二部分(4—6段),描写荷塘月色,全文重点。

1、朗读第4段,讨论以下问题。

①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19》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