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正文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32

概要: 师:你看问题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这二种文化都画地为牢。胡同画出的是四合院,书中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而高楼则切分为每一户人家。我也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成这样了。人们之间隔膜深了。按照“天下为公”的说法,我不认为高楼好,我不希望有这样的文化,还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觉可以不用关门;用现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选择,我选择穴居文化了。 师:很有“老庄”风格啊。 生7:我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希望人们有交往也有能独立的空间,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烦多。 师:你是国家未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很好人选啊。(众生笑,鼓掌) 师: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请接着来。 生8:刚才王典的说法太理论化,不可能实现的。 生9:我是中间派的。我赞同孙枫的观点,有人曾说,在城市这所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独和无助。但高楼为什么代替了胡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闲,年老的摇一把蒲扇,年青人无所事事去会鸟,生活节奏缓慢,不合现代生活的节拍,所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师:你看问题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这二种文化都画地为牢。胡同画出的是四合院,书中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而高楼则切分为每一户人家。我也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成这样了。人们之间隔膜深了。按照“天下为公”的说法,我不认为高楼好,我不希望有这样的文化,还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觉可以不用关门;用现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选择,我选择穴居文化了。  

   师:很有“老庄”风格啊。  

   生7:我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希望人们有交往也有能独立的空间,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烦多。  

   师:你是国家未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很好人选啊。(众生笑,鼓掌)  

   师: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请接着来。  

   生8:刚才王典的说法太理论化,不可能实现的。  

   生9:我是中间派的。我赞同孙枫的观点,有人曾说,在城市这所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独和无助。但高楼为什么代替了胡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闲,年老的摇一把蒲扇,年青人无所事事去会鸟,生活节奏缓慢,不合现代生活的节拍,所以被高楼取代了。但进步的文化也是双面剑,至于为什么,我目前也说清楚了。  

   生:(鼓掌)(举手)  

   师:这么多人要发言,我该叫谁呢?请你!  

   生10:我代表胡同文化的,我首先反驳王典的观点,她说的那种夜晚打开门睡觉的生活是不现实的。胡同文化具有历史意义,是传统文化,不会完全被取代,一定会得到一定的发扬。  

   生11:我是胡同派。如果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看一看课文73页的第一段。  

   师:特别注意,我们听,她讲话的依据是从课文中来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处街坊”,看得出来,北京人讲究独门独院也讲究“处街坊”,这与现代人相似,现代人讲究交往,也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空间。现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人们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刚才有同学说过,混凝土已经使人际之间的距离更大了,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它使我们既保持一定距离又不会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更加拉大,现代高楼里的人,邻里已经完全是陌路人,见了面也不说话。  

   师:在你看来,胡同文化并不是那么隔膜的,它有适度的交往,又使人们保持了适度个人空间,就算今天的高楼文化也是胡同文化发展而来的,是吗?  

   生11:是的,还有,今天的高楼里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从胡同里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说:“再见吧,胡同。”,那么,你的意思呢,则是“你好,胡同。”对吗?  

   生:是的。  

   师:好,请坐下。  

   生:(鼓掌)  

   师:还有吗,有请 “胡同派”  

   生:(不满地)又是胡同啊  

   师:好好,我改正,待会儿,多请你们“高楼”发言  

   生12:胡同文化还有适用价值,如课文里说到有上马石、栓马桩等,它们的历史价值还在,为后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据。  

   师:好,有请这边  

   生13:我赞赏高楼文化,从74页17段看出,胡同走向衰败没落,如果外国游客来看到残破的景象,就认为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影响中国的形象。  

   师:哦,她是站在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胡同的,发展高楼就可以让外国人看见中国的发展,如广州的中信大厦多么骄傲地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啊?  

   众生:(掌声)  

   生7:我先想反驳一下麦家辉的观点,我自己也没有说完整,大家觉得胡同已经不适合现在了,已经To old.  

   师:她是英语科代,说话要用英语才能较好地表达啊!  

   众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书,知道物质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两极但都是可以统一的,同样,我说的穴居文化,不是过钻木取火的生活,我讨论的是理想,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会更适应物质生活更丰富的将来,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地生活。  

   师:运用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来论证啊!  

   生14:为什么高楼这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高楼?这是现实存在,胡同总会走向没落。  

   生15:我比较支持胡同文化。对胡同有很亲切的感觉。  

   师:你住过胡同吗?  

   生15:住过类似胡同的院子。高楼只是人口与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我们住高楼只是因为人多了,如果建胡同要占用更多的土地。  

   师:你是从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角度来考虑的。  

   众生:笑  

   生16:外国人不会因为看到胡同就说中国落后,这可能还是他们喜观看的特色建筑。  

   师:你是从旅游局长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个旅游项目就叫“到胡同去!”很买座噢!  

   众生:(掌声)  

   师:有请继续。  

   生9:我说高楼是胡同发展的结果,我又倾向于胡同文化,书上说:“偶有剃头刀子的 ‘唤头’之类”,这些在高楼里是见不到的;还有,课文说,北京人容易满足,高楼是从胡同发展来的,不好说谁优谁劣,至于高楼的“隔绝”状况是不会长久的,古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人本性是趋于交往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胡同文化》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