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漫话清高》教案10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25

概要:第14课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清高”的内涵,理解文中所引诗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 训练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端正“名利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教学重点] 理解“清高”的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清高”的古今差别,理解文中提到的诸多历史人物和诗句。[教学方法]1. 反复诵读后快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 研讨写作法。[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章里的刘和珍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勇往直前,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在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不懈努力。他们或舍身求法,或为民请命,或拼命硬干,为历史车轮的前进流了汗、洒了血,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们无怨无悔,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称道。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隐居山林、远离世俗,被评为“清高”之人,同样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称

《漫话清高》教案10,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14课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清高”的内涵,理解文中所引诗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 训练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端正“名利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清高”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清高”的古今差别,理解文中提到的诸多历史人物和诗句。 [教学方法] 1. 反复诵读后快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研讨写作法。 [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文章里的刘和珍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勇往直前,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在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为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不懈努力。他们或舍身求法,或为民请命,或拼命硬干,为历史车轮的前进流了汗、洒了血,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们无怨无悔,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称道。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隐居山林、远离世俗,被评为“清高”之人,同样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称道。那么到底什么是“清高”呢?成为“清高”之人又要什么条件呢?古人又是如何评定“清高”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当代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的说理散文——《漫话清高》(板书课题) 二、 理清文章思路。 1.题目是《漫话清高》,首先我们要明白作者眼里的“清高”一词有何含义。集体朗读第1段,并找出作者对“清高”的解释的词语。 明确:“清白正直”、“孤独”、“孤僻”、“孤高” 2.“清高”之人是“清白正直”、“孤独”、“孤僻”、“孤高”的人,那么成为“清高”之人又需要什么条件呢?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清高”的条件。 (1)第2、4段中,作者举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明确: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此时,有个隐士名叫巢父,同当时的名士许由是好朋友。尧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巢父,但被巢父谢绝。尧又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 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 作者举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了要成为“清高”之人,必须要与显贵、富贵无缘。 (2)第3段中,作者还举了诸葛亮等人的例子,又想说明什么呢? 明确:汲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汉武帝时位列九卿。汲黯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如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 汲黯却对他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表面上又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哪能指望达到像唐虞治理天下的成就呢!”皇上不说话了,很是生气,满脸怒色地退了朝。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皇上退朝回去,对左右侍从说:“真是太过份了!汲黯这家伙憨头憨脑笨透了!”大臣中也有人数落汲黯,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匡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象汲黯一样敢于犯颜直谏的还有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 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苏武的手下参与一个刺杀事件,牵连到他,为了保持节义,苏武自杀未遂,反而使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采用利诱威胁的各种办法想逼苏武投降。结果没有成功,单于只好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一直到汉昭帝即位,苏武才联系上汉朝的使者得以还朝。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诸葛亮曾隐居隆中,可以称得上“清高”。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直至封侯拜相。 严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民族英雄。1645年4月12日,史可法冒雨赶回扬州,十万清兵在豫亲王多铎的统领下,将扬州城团团围住,虽身居督师高位,但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深受广大的军民尊敬和爱戴。后来,清军派人送来了摄政王多尔衮给史可法的劝降信,许予高官厚禄,许他一个富贵的未来。但史可法没有妥协,没有退让,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激战十二天后城陷,史可法拔刀自刎,血溅征衣,未绝被俘,拒降被杀。 作者举他们为例,意在从反面证明,要成为“清高”之人,就必须与显贵无缘。尽管他们都是正直之人,但是因为他们都是显贵,所以他们失去了“清高”的名声,而只能称为“高风亮节”。 (3)学生集体朗读第5段,思考:除了与显贵、富贵无缘之外,成为“清高”之人还需要什么条件?作者又举谁为例? 明确:成为“清高”之人还必须有才。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分别列举了陶渊明、林逋、倪云林为例。 陶渊明除了与富贵彻底决裂外,还写得一手好诗。如下面这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最后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 林逋从小资质聪慧,立志为学。成年后,游学于江淮间,以诗会友。他作诗填词、书法绘画,造诣精深,但秉性恬淡好古,无视富贵功名,不求荣华利禄,自题:“道着权名便绝交。”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他平日除了作画吟诗,还喜欢种梅养鹤,“梅妻鹤子”的传说即由此而来。林和靖一生写过许多吟梅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据说林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他还养了一只仙鹤,外出游湖时,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家僮就开笼放鹤,他望见仙鹤飞于湖上,就知家中来了客人,就返棹回家。一生不出仕,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林和靖死后葬在孤山,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哀鸣而死。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颔联这两句诗原本典出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诗分咏竹与桂两种植物,分散了且不说,主要在它们没有抓住所咏对象的特点,自然也就不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凤尾潇潇之竹而以“横斜”出之,这就失去竹的那种挺拔动人的姿态。以香传十里之桂不置于日而置之月下,也就失其馥郁之芬芳了。一组诗放在这里,倒真有点像贾宝玉说的:糟蹋了好名好姓!林逋把它俩集中起来,用以形容梅花,这就不仅尽得梅之姿与梅之香的特殊性,而且还是异常地贴切,恰似天生一个江为,来预先为他配齐了诗料似的。 “横斜”用之于竹则失去了活泼的生态,不是折断的,即是病枝!而于梅则显出了无限的妩媚。这种横出斜放的姿势,正合乎梅的这种清高孤傲的身份;而梅花的香,正是无意中有,而着意去寻又没有的那种,所以称之为浮动的暗香,就十分地熨帖了。 傲雪之梅,难以有伴,只有顾影自怜,是以再配之以清浅的水。有此“一”已动情,怎当它复化身为清流,两两相对,以傲以清,无疑更为动人了!而乍有若无的暗香,放在光照太强的太阳之下,未免使脱俗而形同寒酸,使不愿混世而成为为世所逐,这就真有点冤屈梅花了!只有将它放到了昏黄的月下,则这可近而不可玩的清香,与它那朦胧的诗情画意始相得而益彰! 所以这里的改字,不得谓之剽窃,因为它是点铁成金,是一种升华之再创造! 倪云林是元末画家,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曾派人送去绢信和银两,想求一幅画。倪说,不与王门子弟往来,便将绢信撕毁。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陶渊明、林逋、倪云林三人均有很高的才艺,在古人看来,他们是有能力做官的。但是他们没有做官,可见他们是清高的了。 3.与显贵富贵无缘、有才能的人,才能成为“清高”之人,那么是不是这样的人都能成为“清高”之人?古人又是如何认定“清高”的(古人认定“清高”的标准如何?) 明确:既严格又模糊。 (1)第6段作者举李白为例,意在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很严格。李白不可谓无才,他没有做成官,与显贵无缘,按理应该成为“清高的样板”。但是,因为他用世之心急切,缺乏恬退风度,有了做官的可能就得意,做不成官则傲然,所以他没有成为“清高的样板”。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唐玄宗召他入京做官,他非常高兴,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挥笔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神彩飞扬的诗篇。 诗歌一开头就描绘了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诗人回家的时间是秋熟时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营构了一幅有声有色、热闹缤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文的描绘作了铺垫。诗歌三到六句摄取了一系列特写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喜不自禁,急不可耐,一进家门便高声直呼,烹鸡酌酒,欢庆“好运”。一个“呼”字颇能见出诗人眉飞色舞,神情飞扬之状。“烹”、“酌”连贯一气,文脉相通,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诗人心急火燎,饮酒助兴的豪情。儿女虽不解真情,却也从父亲的笑逐颜开当中略知一二。迎上来,围拢来,牵衣顿捉,笑脸相问,想急于知道父亲到底遇上了什么好事,如此憨态可亲、笑容可掬,的确可爱。饮酒似乎还不足以表现诗人的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狂喝滥饮,一边纵情高歌,快慰之情溢于言表。酒酣耳热、兴会淋漓之际,诗人拔剑起舞,只见剑光闪闪,凛凛生风,简直可以与落日余辉争光竞彩。这样,诗歌通过高呼饮酒,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镜头,把诗人的喜悦心情表现得层层迭起,活灵活现。用一句话来概括李白的高兴正可谓“歌之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第七到第十句和前面几句外在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描写不一样,这四句侧重于诗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诗情略有跌宕。“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诗人遗憾不能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受到皇帝的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一旦有机会辅佐皇上,便会快马扬鞭,巴不得一下子跑完遥远的路程,早一点赶到皇帝自边,尽忠效命,报效国家。这两句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壮志不展的苦闷和时机来临迫不及待的焦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人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早年蒙冤、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因才华绝世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李白把那些鼠目寸光藐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有眼无珠,愚不可及;而把自己比作大器晚成的朱买臣,扬言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搏取功名。傲视群伦,睥睨天下的骄狂之态宛然可睹!这这两句诗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不为人赏的愤愤不平,也更有一鸣惊人的得意忘形!诗情经过前面的层层推演,波澜起伏,蓄势待发,到最后两句,感情的发展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自信满满、傲气十足,李白的昂扬奋发、乐观进取,李白的经世致用、大济苍生……凡此种种尽在壮浪形骸的诗句中显露无遗。 流夜郎赠辛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着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权贵。气岸:傲岸的气概。风流:风采。章台:长安街道。麒麟殿:即麒麟阁。汉宣帝曾画功臣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十一人于其上。玳瑁筵:华贵的筵席。草动风尘起:指安史之乱。函谷忽惊胡马来:指胡兵破函谷,陷长安。秦宫:长安宫殿。桃李:喻朝臣,此指辛判官。向明开:肃宗朝中新贵上朝。金鸡放赦:大赦。唐代遇大赦会竖金鸡(鸡高四尺,黄金饰首)。回忆昔日长安得意生活,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此刻期盼赦还的心情。 (2)第7段作者举孟浩然为例,意在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的模糊性。孟浩然虽然有很明显的用世之心,但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在归隐之后,寂寞之中,也多有恬淡之意。按理应该成为“清高的样板”,但是他仍然没有成为“清高的样板”,可见古人评价“清高”也是很模糊的。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待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 )前后。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见用于世,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树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转入自身,引发出不甘寂寞,积极用世的思想。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红颜:指年青的时候。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卧松云:隐居。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清芬:指美德。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4.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我们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清高的命运如何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又有何作用呢? 明确: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清高”能让不能发财致富的人减轻一点心理失衡,并能让成功人士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5.总结: 1、 为人清白正直、孤高 内涵 2-4、 清高拒绝富贵 谈古 5、  清高必须有才 条件 6-7、 评定清高严格而模糊 标准 8、 “清高” 的当代意义 论今 三、 议一议,写一写: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陆步轩,北大高材生。1985年以西安市长安县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机械厂工作,先后创办三家小商电,一家装修公司,皆无果而终。2000年与妻子一起开办一家“眼镜肉店”,以一名文人之身专心在菜市场卖猪肉至今。一时“北大才子卖猪肉”现象成为市民广泛讨论的话题。 经济学硕士支教贵州山区徐本禹,22岁,华中农大经济学硕士。入选央视“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放弃攻读研究生,在所有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去贵州山区最为贫困的岩洞小学教书。在没有任何经济援助的情况下,整整坚守了一年。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很害怕,我真的快坚持不住了……”两天后,他又踏上了去贵州的路……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高”一词作如下解释: 1.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2.指人孤高,不合群。 如以现代“清高”一词的含义为标准,你认为陆步轩和徐本禹谁是清高之人?A:老陆 B:小徐 C:二者都是 D:二者皆不是 你觉得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可以成为“清高的样板”?你又是如何理解他们的清高的?请结合你熟悉的人物写一篇小短文,同时仿照下面的格式,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清高”的理解。 例句:我欣赏清高,因为它是淡泊自律的操守,是孤傲自尊的人生态度。 仿句:我 清高,因为它是 。 四、总结: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五、 作业: 1.完成《导学》 2.对比阅读:《捉不住的 鼠》 [板书设计] 见前文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1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