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学案3(含答案)» 正文

《琵琶行(并序)》学案3(含答案)

[02-26 23:11:2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34

概要: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13.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20字)□□□□□□□□□□□□□□□□□□□□14.文章最后说“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根据上文,指出“本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20字)□□□□□□□□□□□□□□□□□□□□1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评估测试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

《琵琶行(并序)》学案3(含答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

13.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20字)

□□□□□□□□□□□□□□□□□□□□

14.文章最后说“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根据上文,指出“本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20字)

□□□□□□□□□□□□□□□□□□□□

1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评估测试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三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1)篇幅较长

(2)篇幅较短

(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    ]

A.(2)(3)(4)(6)

B.(1)(3)(4)(6)

C.(1)(4)(5)

D.(1)(3)(5)

4.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四  延伸拓展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学案3(含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