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孔孟》教案及练习» 正文

人教版《孔孟》教案及练习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57

概要:《孔孟》教案及练习【重点难点提示】 1.理解文中所引语句的意思。 2.分析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3.学会质疑思辨,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曾皙(xī) 浴乎沂(yí) 舞雩(yú) 饿殍(piǎo) 逾矩(jǔ) 老羸(léi) 称(chēng)病 谲(jué)诈 戳(chuō)刺 乘桴(fú) 草菅(jiān)民命 经筵(yán) 2.词语理解 形影相随——像物体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极好,经常互相伴随。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语出宋释道原《洪州云居道膺禅师》。 随心所欲——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浩然之气——正气,正大刚直之气,后泛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礼,礼貌,礼节;尚,重视。出自《礼记•

人教版《孔孟》教案及练习,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孔孟》教案及练习

【重点难点提示】 
  1.理解文中所引语句的意思。 
  2.分析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3.学会质疑思辨,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曾皙(xī)      浴乎沂(yí)       舞雩(yú) 
  饿殍(piǎo)    逾矩(jǔ)         老羸(léi) 
  称(chēng)病   谲(jué)诈        戳(chuō)刺 
  乘桴(fú)      草菅(jiān)民命   经筵(yán) 
  2.词语理解 
  形影相随——像物体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极好,经常互相伴随。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语出宋释道原《洪州云居道膺禅师》。 
  随心所欲——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浩然之气——正气,正大刚直之气,后泛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礼,礼貌,礼节;尚,重视。出自《礼记•典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情,适可而止。为,做;已甚,过火的事。语出《孟子•离娄下》。 
  谲诈——奸诈。 
  改弦更张——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更,变换;张,给乐器上弦。语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琵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草菅民命——把老百姓的性命看得跟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语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义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一针见血——比喻论断简明扼要而切中要害。 
  百家争鸣——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现在多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独一无二——形容惟一的,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 
  (二)资料卡片 
  1.黄仁宇介绍。(详见教材) 
  2.孔子介绍。(详见《史记•孔子世家》 
  3.孟子介绍。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4.关于孔子的“性善”“性恶”说 
  孔子没有提到性善或性恶。他学说中的核心是“仁”。“仁”可以为善,一个君子的生活目的就在合于“仁”的要求。 
  究竟哪些成分构成了仁,孔子没有明确直接的答复。《论语》一书中,仁字凡66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仁是最不容易获得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后世的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关联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正内涵。综合来说,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仁的初级阶段。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而可以到达走私,最终到达无我。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也是生活惟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而同归。 
  《论语》中这66条有关仁的语录,为孔子的学说安排了形而上的根据,成为儒家一元论宇宙观的基础。这种学说虽没有直接指责自私的不合理,但已属不言而喻。因为所谓“自己”,不过是一种观念,不能作为一种物质,可以囤积保存。生命的意义,也无非是用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它才有永久的价值。这种理想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相近。印度的思想家认为“自己”是一种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间的,只有无数的因果循环。儒家的学说指出,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和外界接触,离开了这接触,这个人就等于一张白纸。在接触中间,他可能表现自私,也可能去绝自私而克臻于仁。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然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然而另一方面,既然每个人都有其发扬保持仁的本能,则同样可认为性善出于天赋。 
  孔子去世以后约150年,性善说才首次被明确提出。孟子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孟之间的不同论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孔子的目标,在于期望由像他一样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来代替当时诸侯小国中世袭的卿大夫。孟子却生活在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里,其时齐楚之间的王国,采取了全民动员的方式互相争战。这种情形不再允许哲学家以悠闲的情调去研究个人生活的舒畅和美。孟子的迫切任务,在于找一个强者,这个强者应当具有统一全国的条件,并且能接受儒家学说作为这一大业的基础。他企图以雄辩的言辞说眼他的对象,引导他和他的廷臣回到善良的天性之中,有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以避免一场杀人盈野的浩劫。 

[1] [2]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孔孟》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