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兵车行》教学实录浙江上虞丰惠中学 小刘 时间:2006年八月九日下午2:00——3:35(两节课连上)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执教:刘建松 小刘经过二十天的短暂的休养,自我感觉精神焕发,意气飞扬。这几天新闻报导热点沸腾,黎以冲突升级继续,中东地区鸡犬不宁,世界很不安宁,连热爱和平的中国的观察员也在异乡殉职。小刘顿觉和平之渴望和期盼之神圣。在上诗圣《兵车行》时一吐为快,多有激动冲动之辞,望谅小子之无知。 课前出示伊拉克儿童受难的照片和阿富汗塔立班儿童军手持步枪的照片。(此是小刘上课常规武器,有一定的杀伤力)此举让烦躁的课堂迅速的安定下来,学生严肃认真的阅读照片,此刻小刘感到小刘的心与孩子们的心在一起跳动,感动着,澎湃着,沉思着。 师:同学们,你们注视的目光告诉我,你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你们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灵。这些照片从儿童的眼光来感受战争。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
《兵车行》课堂实录2,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兵车行》教学实录
浙江上虞丰惠中学 小刘
时间:2006年八月九日下午2:00——3:35(两节课连上)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执教:刘建松
小刘经过二十天的短暂的休养,自我感觉精神焕发,意气飞扬。这几天新闻报导热点沸腾,黎以冲突升级继续,中东地区鸡犬不宁,世界很不安宁,连热爱和平的中国的观察员也在异乡殉职。小刘顿觉和平之渴望和期盼之神圣。在上诗圣《兵车行》时一吐为快,多有激动冲动之辞,望谅小子之无知。
课前出示伊拉克儿童受难的照片和阿富汗塔立班儿童军手持步枪的照片。(此是小刘上课常规武器,有一定的杀伤力)此举让烦躁的课堂迅速的安定下来,学生严肃认真的阅读照片,此刻小刘感到小刘的心与孩子们的心在一起跳动,感动着,澎湃着,沉思着。
师:同学们,你们注视的目光告诉我,你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你们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的心灵。这些照片从儿童的眼光来感受战争。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让我们再次走进难忘的岁月,听老艺术家焦晃的朗诵《兵车行》。(时间两分三十秒)
师:听了老艺术家的朗诵,大家不妨谈一谈你的体会,谁先说?
生(1):水平相当高,实在高,(声笑)
师:高在何方?
生(1):我好象觉得不是焦晃在朗诵,(生笑)是杜甫在朗诵,把老杜的忧愤之情表现出来了。
师:朗诵的境界是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无感情的叫朗读,有感情的叫朗诵。朗读就是读懂作品,读出自己。还有吗?
生(2):我认为他的朗读,不,朗诵体现了杜诗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2):沉郁顿挫,感情上深沉,感情上浓郁。有点咬牙切齿的味道。(生笑)
师:你的知识面太广了,沉郁顿挫确是杜诗的风格,这可不是地球人全知道的,(生笑)所谓沉郁者,就是情感深沉浓郁忧愤蕴籍。比如《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生(全部):百年多病独登台
师: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这就是所谓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弟子们懂否?(生笑)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歌一开篇我们所见的是怎样一幅送别图,弟子们,你们会用哪些词语来修饰?
生(3):凄惨
生(4):悲伤,伤感
生(5)断肠
师:断肠这个词有夸张手法,不错。
生(6):惨绝人寰
师:寰字会写吗?(一学生上台写惨绝人寰,写的正确)
师:著名学者胡适曾说,文学要讲究“逼人性”,我要他高兴,他不能不高兴;我要他哭,他不能不哭;我要他崇拜我,他不能不崇拜我;当然,我要他爱我,他不能不爱我,(生笑)《兵车行》中送别场面中有逼人性的描写吗?
生(6):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师:对,爷娘妻子来相送,尘埃——
生(部分):老师,你念错了,是爷娘妻子走相送,不是来相送。
师(故意):走就是来,来就是走,差不多嘛。(边说边模仿动作)
生(7):“走”是“跑”的意思,“走”字写出了男子突然被抓,又急促押送出征,亲人追奔呼号的场面。
师:你分析很到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生(全部):师不必贤于弟子。(笑)
生(8):如果用“来”字,似乎不能揭示这场塌天大祸,“来”字写的太人情话,太温柔了(生笑)
师:的确如此,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类似于以后电影中的抓壮丁。刚才“走”字的细节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还有吗?
生(9)老师,还有一句特别感人逼人的的句子,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动词特别多。
师:只有亲眼见过这生离死别场景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逼人的诗,你们怎样理解赏析这一句。说一说。
生(10):连续几个动作,“牵拦”侧重与视觉,哭侧重于听觉。令人触目惊心。
师:讲的精彩。我问大家一个小小的问题,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
生(全部):亲人。
师:具体些。(学生沉默过了不久,有人打破了沉默)
生(11);牵是小孩发出的,小孩子嘛,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老爸的手,依依不舍,哭哭啼啼。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12)哭就是妻子,丈夫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和担忧。
生(13)顿和拦就是父亲和母亲,
师:打住,文中不是指爷爷吗/
生(笑):耶和爷是通假字,木兰词中也说,从此替爷征,爷娘闻女来。爷就是父亲。顿和拦是说父母的绝望和无奈。
师:其实这句诗中有个中心词是——
生(部分):哭
师:是啊,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续四个动作,以哭为最后的落脚点,那种眷恋无奈绝望和悲伧表现得细腻入微,这些诗句不能不让后来人感慨,这些细节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还有吗?
生(14):气氛背景描写也很感人,比如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干云霄,尘埃哭声是说受害家庭多,这是一个社会悲剧。
上一篇:《将进酒》教案6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