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正文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现代散文   阅读:68300

概要: 明确: 第6段是对上一段的进一步阐释,每一片叶子的落下都是生动而美丽的,但人们平时抹去了所有的细节,只用一个空洞的“落叶”这个词来代替,这就抹去了不同落叶的不同个性。于坚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是,因为“文化”的“笼统抽象”的缘故,我们提起“落叶”总是会想到很多,比如会伤感,会寂寞,会孤独,会悲观,但这是人类自以为是地强加于落叶的。作为落叶本身,其实我们知道的实在很少,我们所有文化和审美的习得,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获得和知识的贮藏积累,但同时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没有对每片落叶的具体观察和思考,想当然地、固定化地去理解“落叶”,当然显得空洞了,真实的审美理解当然也就等于是一片空白了。问题7、 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对几片叶子落下的时间和落点“记录” 得如此精确? 明确 时间和落点的精确记录,正是对以往笼统的落叶观感的颠覆,表明作者尊重每一片叶子的行动过程,反感对落叶的僵化的意象框束,提倡认真地、投入地去体认一片树叶的落下,这正是尊重自然的体现。 第三部分(第8~14段),写真正走进云南冬天的树林,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明确:  第6段是对上一段的进一步阐释,每一片叶子的落下都是生动而美丽的,但人们平时抹去了所有的细节,只用一个空洞的“落叶”这个词来代替,这就抹去了不同落叶的不同个性。于坚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是,因为“文化”的“笼统抽象”的缘故,我们提起“落叶”总是会想到很多,比如会伤感,会寂寞,会孤独,会悲观,但这是人类自以为是地强加于落叶的。作为落叶本身,其实我们知道的实在很少,我们所有文化和审美的习得,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获得和知识的贮藏积累,但同时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没有对每片落叶的具体观察和思考,想当然地、固定化地去理解“落叶”,当然显得空洞了,真实的审美理解当然也就等于是一片空白了。

问题7、 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对几片叶子落下的时间和落点“记录” 得如此精确?   

明确  时间和落点的精确记录,正是对以往笼统的落叶观感的颠覆,表明作者尊重每一片叶子的行动过程,反感对落叶的僵化的意象框束,提倡认真地、投入地去体认一片树叶的落下,这正是尊重自然的体现。   

 

第三部分(第8~14段),写真正走进云南冬天的树林,在凝视和倾听中融入自然。

    问题]8、第8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

    明确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层意思是针对上文而言,作者再一次说明,在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命与死亡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树上树下都是一种平常的自在的存在,所以“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作者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不应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该去除它们的“遮蔽”,以尊重自然物的态度去接近事物本身。这一段的后半节,是第二层意思,讲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综合起来,作者提倡带着“一种归家的心情”平和地看待生死,看待叶生叶落,以“躺下”的姿势享受自然的宁静和自在,并学会沉思或倾听,不要总是以习惯性的“文化好恶”想象冬天树林的孤独,反抗自然的节律,矫情地期待“另一个季节”。

    问题9  第9~13段都以“躺在那儿”领起,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这几段都是写躺在树叶和泥土之上,心无旁骛地对树林里丰富的形、色、声、光作细致人微的观察与体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气味,有那么多复杂而神秘的音响,有在静寂中攀援编织的黑蜘蛛,有一只神情变幻姿态玲珑活泼的小鸟,还有许多忙碌、紧张而勤奋的蚂蚁,还有各种不同的光的变化,作者静静地躺在林中看阳光渐落,看月华升天,林中一片朦胧,呈现出更为神秘的影像,而入夜后林中的声音更加显露出树林勃勃的生命运动。

    问题10  第14段主要写什么?

    明确:  这一段实际上是紧承第13段“树林的真相”而言,云南冬天的树林,无论真相是否被隐没,它总是“在”着,不需言说。在云南的12月份,树叶抑或“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呈现出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在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这敞开,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这里,作者没有搞什么意义深刻的象征或比喻,而是承认事物原原本本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它”在那儿,在“世界的念头之外”。

七、全文小结后让学生重点品读

    与一般写景散文不同,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极具禅理的漫思型写景散文。文章中,作为诗人的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纯真的注视与倾听,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他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绿叶、落叶……乃至自然)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套路化、定式化的“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实际上早已不是对象和事物本身,当我们在叙说绿叶的“攀登”并“仰视”它、叙说落叶的“寂寞”并“抛弃”它的时候,只是我们的想当然,不是事物本来的面貌。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的“误读”中,真正的绿叶与落叶与我们渐行渐远。

    于坚的立场不失为另一种对自然的态度,那就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优越的地位,更不要想当然地去表达什么自以为是的“意义”,真正想走近自然,就必须澄怀涤虑,摆脱我们对自然或自然物下的种种现成的套话系统,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示自己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样的审美态度,于坚的表达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他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时,总是尽量避免传统人文精神的干扰,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带主观色彩过多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而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白描——来呈现自然的直观状态,用富有质感的语汇让人身临其境。我们对于这篇作品,也需要沉入其中,去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获得最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比如第5段,写一片树叶落下的全过程,化动为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十分逼真。

    刚才我们对第9~13段只是作了粗略的讨论和分析,而真功夫却在品读。现在请大家将这几段文字认真地咀嚼一遍,力求品出真味来。

    提示:如第1l段写一只鸟,对它的动作与神态叙述得也非常细致;又如第12段写蚂蚁忙碌、紧张、勤奋。所有这些由于作者的耐心,放慢了观察的节奏,使得人们能静下心来体察自然的神奇,发现了匆匆忙忙和自以为是时所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这种客观化的描写反而更能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