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教学参考» 正文

《民为贵》教学参考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316

概要:《民为贵》教学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选文解读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选文1记载了孟子那段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代称。“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诸侯国的国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在现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第2则选文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齐宣王问道:“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意思是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

《民为贵》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民为贵》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选文解读

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选文1记载了孟子那段著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代称。“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诸侯国的国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在现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

第2则选文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齐宣王问道:“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意思是说,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传”就是传记、书册。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说是:“以力假仁者霸(即凭借实力假借仁义之名的可以称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即凭借德行实行仁义者可以成就王业),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即靠实力使人服从,人家并非心悦诚服,只是实力不够不得不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尧和舜实行仁义是根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五霸实行仁义只是借来牟利;不过借的长久了,又怎么知道他不最终把仁义变成他自己的呢?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由第3则选文可以看出,第1则、第2则选文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孟子是这么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认为,要想赢得百姓的心其实很简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而这样做也便是仁,所以孟子接下来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为动词,意思是走近、趋向。“走”是跑的意思。“圹”指原野。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归向仁、归向有仁德的君,就好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自然而然,不可阻挡。“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这是一组非常奇妙的比喻,意思是说,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獭是一种水栖食鱼的动物);给丛木赶雀来的是鹯(“爵”通“雀”。鹯是一种似鹞鹰的猛禽,捕食鸠、鸽、燕、雀等小的禽鸟);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殷纣。这也就是说,商汤、周武得其民,而夏桀、殷纣则失其民。“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现在天下的君有喜欢践履仁实行仁政的,则诸侯都会为他驱赶百姓来,即便不想成就王业都做不到。话中之话,则是批评天下诸侯都是桀、纣一样的君。所以《四书评》有这样的评论:“说当时诸侯都是桀、纣,都是痼疾,孟老直恁狠也。只为此无知小民耳。看他是何等心肠!”孟子接下来又打了一个奇妙的比方:“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意思是,现今的君以前没做过赢得民心的事情,却想成就王业,就像人病了七年之久,猝然间去找干了三年的艾草一样(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在古代艾是一种用于针灸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说干得越久效果越好。假如久病者不事先积攒下些治病的艾草(“畜”后来写作“蓄”,集聚的意思),而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与此相似,君如果平时不践履仁、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和耻辱,以至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那夏桀、殷纣不就是这样的吗)。孟子又引用经典来作印证:“《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桑柔》。“淑”者善也,“胥”者皆也。其意思是说:“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

[1] [2] [3]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民为贵》教学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