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荀子》选读·单元教学参考» 正文

《荀子》选读·单元教学参考

[02-27 18:07:1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864

概要:《荀子》选读·单元说明教学目标本单元讲授《荀子·天论》的部分内容。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思想内容、词汇以及文章写作等各个方面;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单元介绍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学者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李泽厚《荀易庸记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教学建议1.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建议任课老师考虑以

《荀子》选读·单元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荀子》选读·单元说明

教学目标

本单元讲授《荀子·天论》的部分内容。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思想内容、词汇以及文章写作等各个方面;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单元介绍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学者说:“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李泽厚《荀易庸记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教学建议

1.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建议任课老师考虑以下几点: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

(2)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缜密谨严,譬巧喻博,温润醇厚,又参差又齐整,是《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3)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面对“天”要充满自信,在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

(4)注意从词汇、语法、修辞、古文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与必修阶段的语文学习相配合,但不要偏离本课程的宗旨。

2.提前让学生阅读教材概说部分的相关内容,以了解《荀子》一书的整体情况。

3.建议任课教师在教授本单元内容以前,阅读教材概说部分的相关内容,并且阅读以下材料。这些材料提供了对荀子思想及其特色、《荀子》文章的特点和地位等问题的整体思考,可以作把握《荀子》文章的参考和指导。

有关资料

荀子其人及《荀子》一书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单元说明荀子与孟子,为儒家两大师,虽谓儒家学派得二子然后成立,亦不为过。然荀子之学,自有其门庭堂奥,不特与孟子异撰,且其学有并非孔子所能赅者……

……为修养应用起见,读《荀子》最能唤起吾辈之自治力,常检束自己,不至松弛堕落;又资质稍驽下之人,读之得“人定胜天”的信仰,能增加其勇气;又其理论之剖析刻入处,读之能令思虑缜密遇事能断。是故读《孟子》之益处在发扬心志,读《荀子》之益处在锻炼心能,二者不可偏废。为此种目的而读《荀子》,宜将心赏之格言,分类摘抄,──如有益于修身者,有益于应事者,有益于治学方法者,──常常熟讽牢记、随时参证于己身,庶几《荀子》所谓“博学而日参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书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西人谓人或生而为柏拉图,或生而为亚力士多德。詹姆士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柏拉图即软心派之代表,亚力士多德即硬心派之代表也。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荀子或被视为法家,或曰儒法过渡人物,或“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百家的影响”。然而按传统说法他是儒家,比较起来,仍然更为准确。但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儒家自己的,便经常突出他与孔孟正统特别是孟子的歧异和对立。其实,荀与孔孟的共同点,其一脉相承处是更为基本和主要的。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但是,时代毕竟大不同了。战国末期,氏族政经制度早已彻底瓦解,地域性的后期奴隶制国家已经确立。因之,荀子在遵循孔门传统中,也就作了许多变通。例如孔孟只讲“仁义”,不大讲兵(打仗),“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荀子却大议其兵。而议兵中又仍不离仁义:“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孔孟以“仁义”释“礼”,不重“刑政”,荀则大讲“刑政”,并称“礼”、“法”,成为荀子区别于孔孟的基本特色。但是这特色又仍然从属于上述儒家轨道,仍然是“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即仍然归结到“得人”、“君子”,也就是说仍然归结到从“修身”出发:“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荀子是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儒家,他不是法家,也不再是像孔孟那样的儒家。这种“不像”,也正表现为荀学中的原始民主和人道遗风毕竟大大削减,从而更为明白地呈展出它的阶级统治面目。近代人读《荀子》不如读《孟子》那么使人心神旺畅,其根本原因恐怕也在这里。荀子的理论是更为条理化,更有逻辑,更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然而却更少那种打动人的原始人道情感和吸引人的原始民主力量。

之所以如此,理论本身的原因则在于,同样是所谓“修身”,与孟子大讲“仁义”偏重内在心理的发掘不同,荀子重新强调了外在规范的约束。“礼”本来就是一种外在的规定、约束和要求,孔子以“仁”释“礼”,企图为这种古老的外在规范寻求某种心理依据;孟子发展这一线索而成为内在论的人生哲学,而颇不重视礼乐本有的外在的社会强制性的规范功能。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也即指此而言;即是说,孟子不知道古代的“礼”对社会人群从而也对个体修身所必需具有的客观的纲纪统领作用。在这里,孔孟荀的共同处是,充分注意了作为群体的人类社会的秩序规范(外)与作为个体人性的主观心理结构(内)相互适应这个重大问题,也即是所谓人性论问题。他们的差异处是,孔子只提出仁学的文化心理结构,孟子发展了这个结构中的心理和个体人格价值的方面,它由内而外。荀子则强调发挥了治国平天下的群体秩序规范的方面,亦即强调阐解“礼”作为准绳尺度的方面,它由外而内。

[1] [2]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荀子》选读·单元教学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