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 正文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493

概要:一、唐诗鉴赏。(34分)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1—2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 (2分)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 ,(2分)并作赏析: (4分)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2分)3.读下面一首古诗,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4—6题。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4、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第四句的作用,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5、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6、王昌龄《从军行》写得好,《出塞》诗也很出名,请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唐诗鉴赏。(34分)

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1—2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 (2分)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 ,(2分)并作赏析: (4分)

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2分)

3.读下面一首古诗,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4—6题。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4、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第四句的作用,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5、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从军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6、王昌龄《从军行》写得好,《出塞》诗也很出名,请写出《出塞》(其一)。(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7、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从中预感到了什么?(2分)

8、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试作分析。(4分)

二、 默写填空(8分每空格1分)

9.木末芙蓉花, 。 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10.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梦游天姥吟留别》)

11.江头宫殿锁千门, 。(《哀江头》)

12. ,海上明月共潮生。……白云一片去悠悠, 。(《春江花月夜》)

13.漠漠水田飞白鹭, 。(《积雨辋川庄作》)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

14.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下一个分句。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2分)

15.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8分)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4分)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4分)

16.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4分)

17.全文共15自然段,第13和第14两个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4分)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