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酬赠诗四首(教案)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2 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 3 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第一课时(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内容 鉴赏《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步骤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生活的尴尬”的话题上来。二 鉴赏《节妇吟》(一)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有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展示基本解读文字: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全诗分两个层次。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
粤教版选修《酬赠诗四首》教案,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酬赠诗四首(教案)
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2 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
3 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第一课时(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内容 鉴赏《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生活的尴尬”的话题上来。
二 鉴赏《节妇吟》
(一)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有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一诗,展示基本解读文字: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全诗分两个层次。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二)意读,请学生根据原诗,以他三人称的口吻分两段讲述这个故事
1 接珠
一个已婚妇女遇到一个对自己有意的男子,两人先是以目传情,接着那个男子就送给这个妇女一对明珠,尽管坚持不收,但拗不过男子的真诚,感到却之不恭,最后还是收下了,并珍藏在内衣里。
2 还珠
这个妇女自从珍藏这对明珠之后,总是感到心神不宁,她经受不了内心矛盾折磨的痛苦,最后决定把这对明珠还给那个男子,向他表明:“自己家门显赫,丈夫威猛,尽管也明白你的用心,但我早已决心与自己丈夫白头到老,现在把明珠送还给你,我内心也很痛苦,真恨为什么没在出嫁前认识你。”
教师最后展示故事梗要:
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有爱情,但她不能离弃她的丈夫。对这个矛盾,她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把明珠收下,“系在红罗襦”,是表示接受了他的爱情。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是表示自己既已结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
(三)情读,并讨论如下:
1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 “珠”是又喻指什么?
(明确: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2 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
(明确:“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3 诗中给足对方面子的话有哪些?
(明确:“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知君用心如日月”“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三 鉴赏《近试上张水部》
(一)背景简介,展示基本解读文字
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二)意读 讨论如下:
1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
(明确:分别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
2 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
(明确: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3 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余的?展示如下: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西施据说就出生在此地。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安慰他:你应该就象美女一样,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即价值万金,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余:放心吧,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
(三)根据原诗并参考《酬朱庆余》,另拟一首《酬朱庆余》
1 学生拟写7分钟;
2 小组代表板书展示;
3 师生共同欣赏评析。
附学生当场拟写的作品:
文科班的
罗立飞:新娘回眸笑春风,玉肌凝脂谁人懂?待到婷婷出阁时,满堂皆叹出芙蓉。
6组:新妇细点出厅堂,淡妆浓抹难决断。何忧不似西子美,荆钗亦敌绫罗昂。
7组:越女粉红颜,明艳夺众目。父见心欢喜,身登万里凤。
8组:娘子娘子好漂亮,才貌双全无人比。堂前拜见家公婆,大方得体人人夸。
10组:一颦一笑懂礼仪,舅姑怜爱定欢喜,夫婿不掩倾慕意,信眉粗细正合时。
理科班
吴穗波:小荷虽有尖尖角,未来蜻蜓立上头,今朝绽开尚嫌早,他日待放压金池。
林惠花:明艳独特人自知,汝眉深浅无多义,莫忧不得舅姑心,明早梳妆更用情。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