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 正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715

概要:《老子》五章罗志辉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老子》五章  

罗志辉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五、文本内容讲析;   

1.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1] [2] [3]  下一页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