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命世才人李后主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862

概要:1 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充满着传奇:七月七日出生,七月七日死;七岁时,祖父去世,南唐国失去了辉煌;二十五岁那年的七月,在金陵嗣位江南国主;三十九岁那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被宋朝大将曹彬攻破,沦落位亡国贱虏。“七”字似乎与他有不解之缘。他曾做过尊崇无加的南唐后主,也做过终日以泪洗面的亡国贱虏;政治家说他是懦羼之君,历史学家说他是末路降王,文学家说他是绝代词人,小说家说他是风流情种…… 1 公元937年,对于南唐烈祖李昪来说,是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李家降生了一个广颡风颊,骈齿重瞳的宝贝公子,他就是李昪长子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取名李从嘉,字重光,他就是后来把“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拱手送给宋王朝的南唐后主,也就是这一年的十月,李昪终于从吴睿帝杨溥手中接过了禅位诏书,登上了九五之尊,开创了南唐三十八年的短命基业,实现了自己“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的雄心壮志。 建国后的李昪,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训,劝课农桑、息兵睦邻、与民生息。经过七年的

命世才人李后主,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

    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充满着传奇:七月七日出生,七月七日死;七岁时,祖父去世,南唐国失去了辉煌;二十五岁那年的七月,在金陵嗣位江南国主;三十九岁那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被宋朝大将曹彬攻破,沦落位亡国贱虏。“七”字似乎与他有不解之缘。他曾做过尊崇无加的南唐后主,也做过终日以泪洗面的亡国贱虏;政治家说他是懦羼之君,历史学家说他是末路降王,文学家说他是绝代词人,小说家说他是风流情种……
                                     1
    公元937年,对于南唐烈祖李昪来说,是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李家降生了一个广颡风颊,骈齿重瞳的宝贝公子,他就是李昪长子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取名李从嘉,字重光,他就是后来把“四十年来家园,三千里地山河”拱手送给宋王朝的南唐后主,也就是这一年的十月,李昪终于从吴睿帝杨溥手中接过了禅位诏书,登上了九五之尊,开创了南唐三十八年的短命基业,实现了自己“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的雄心壮志。
    建国后的李昪,牢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古训,劝课农桑、息兵睦邻、与民生息。经过七年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然,渐存中朝之风”(见《钓矶立谈》)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终使南唐声威远震,八方来朝。这个寒门出身的君王,平日着装朴素,脚穿蒲编草鞋,衣无 罗绮锦绣;就连自己平日里用的盥洗、饮食等器具也全为铁器,严令有司添置金银制品;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新皇登位而大兴土木,炎炎夏日,寝殿帷幔仍用葛布而不换轻纱;漫漫长夜,仍然用当初为将时的马厩照明的台灯……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国主,才享受了七年安定生活后,便在金陵撒手人寰。临终之际,紧紧拉着长子李景通的手,留下了“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的谆谆告诫。李景通即位后,改名为李璟,就是这位史称“天性儒懦,素昧武威”的接班人,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把父亲的忠言告诫置于九霄云外,悍然出兵入闽,攻打王延政,从此,南唐开始走向了下滑路:947年,兵败福州;950年,地削于淮南;952年,尽失楚地。956年,南唐历史在这里拐弯,走向了由盛及衰的转折点。北周将领赵匡胤偷袭滁州,南唐大将皇甫辉率领的十万大军顷刻之间作鸟兽散。皇甫辉不屈而死,南唐失去了擎天柱,再加上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从此国势遽衰,江河日下。到了958年,李璟不得不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向北周纳捐称臣。
    这位天性懦弱的南唐中主,根本算不上一个兴邦强国的明主,却是一位弄月吟风的行家里手。面对自己回天无力,欲罢不能的人生遭遇,酿造了他字字皆愁,声声含恨的绝唱,终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词人。不过,这风骤雨狂落红无主的春愁,夜寒香冷孤梦难成的愁思也无力挽回失败的命运。九六一年,李璟在内外交困中死去。
    然而,就是李璟这种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和头角峥嵘的华章文采,为他的儿子们日后嗜文厌武,特别是为李煜后来醉心翰墨,成长为工书画、善词章、知音律,独领风骚的绝代才人,起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一个诗词世家。

    2

    公元961年7月,是李从嘉生活“天教心愿与身违”的开始,二十五岁的李从嘉在风雨飘摇中登上了南唐皇帝的宝座。这对于既缺文韬又乏武略,久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畏途的风流才子李煜来说,不啻是天大的错误。可命运偏偏就和这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作对,硬是强人所难,把他推上了安邦治国、经世济民的君王宝座。但出于对日后安邦治国的美好憧憬,李从嘉即位伊始,就更名为煜,字重光。煜,取意于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太玄·元告》中的“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意思是光明照耀。可谓用心良苦。
     李煜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虽百般委曲求全苟安于江南一隅的帝王时期,一个是由一国之主沦落为末路降王的贱虏时期。由于李煜从小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完全没有继承祖父刚强和武勇的基因,却十足地承接了父亲的柔弱和文采的血脉。他嗣位后,虽是在百般委曲求全中苟安于江南一隅,但毕竟还能享受着帝王生活。白天:“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而晚上:“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一曲《浣溪沙》,一曲《玉楼春》,就是李煜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前期的李煜来说,举目所见,唯有绮罗;侧耳旁听,唯有笙歌。今天,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如果李煜生活在太平盛世,做个风雅皇帝还是能够应付一气的;可他偏偏生不逢时,降生在一个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时代,偏偏又遇到了一个对手强硬且又不太通文墨的赵匡胤,也只好“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没有抵抗只有投降的份了。这也照应了“南朝天子多无福,不作词臣作帝王”的诗句。
    公元975年,是李煜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七”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李煜的头上。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39岁的李煜在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举起了白色的降幡。976年正月,李煜到了汴梁,宋太祖赵匡胤端坐在宫城正门朋德楼之上,接受凯旋之师献俘受捷。可怜的李煜白衣白帽,跪在阙下,听候发落。尚有些大度之心的赵匡胤封了李煜一个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和右千牛上将军的虚衔。宋太祖死,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李煜虽然已为臣虏,但毕竟曾为一国之君,宋朝的皇帝虽然专门拨了一个小院子供他日常起居,但平时不准他与外人接触,而且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这不但使他人身失去了自由,就连最基本的吃食也得靠赵家的施舍。面对精神和物质的双摧残,李煜也只好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愁乱绪中,将许多绝望的愁和苦压缩在片刻的梦中,靠来似春梦,去如朝云的梦游获得片刻的安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可大梦醒来,剩下的只有更加残酷的现实和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怨与回忆。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上一篇:晏殊简传

》《命世才人李后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