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成诗歌的意象》教案韩维加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本专题的新诗作品,初步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 二、初步掌握新诗意象选择与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课本诗歌资料的鉴赏和课外诗歌的探究学习,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规特点。 二、在诗歌创作中领悟诗歌意象的特殊作用,在相互质疑、启发、评点中获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建议 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研读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中《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与长城合影》两首诗歌,联系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及读本必修一中《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三首诗歌,并借助图书馆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新诗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以意象的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师生在质疑、评点中相互启发,进行思想的碰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原点阅读——教材文本研读。 [问
写作指导《生成诗歌的意象》教案2,标签:同步作文教学,http://www.88haoxue.com《生成诗歌的意象》教案
韩维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梳理本专题的新诗作品,初步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
二、初步掌握新诗意象选择与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通过对课本诗歌资料的鉴赏和课外诗歌的探究学习,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规特点。
二、在诗歌创作中领悟诗歌意象的特殊作用,在相互质疑、启发、评点中获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建议
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研读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中《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与长城合影》两首诗歌,联系教材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及读本必修一中《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三首诗歌,并借助图书馆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新诗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以意象的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师生在质疑、评点中相互启发,进行思想的碰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原点阅读——教材文本研读。
[问题设计]阅读《忆菊》、《原野》、《我与长城合影》,并思考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我们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启示。
(设计说明:教材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许多篇目是新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蕴藉,有的描绘山河,喷涌着纯粹的爱国热情,有的目数疮痍,回旋着复杂的爱国情思。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诗情的好燃料。但我们的学生还缺少诗歌写作的经验,缺乏驾驭复杂情感的能力。因而,可以将正面歌颂祖国的几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发现诗歌创作的一些方法。)
[预设启示]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如《忆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与长城合影》中的长城、群楼、花树,《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阳、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像——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像,想像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像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像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像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延伸拓展——课外资料探究。
[任务设计]
(一)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资源或登录相关诗歌网站,阅读一定数量的新诗,进一步体会上述诗歌特点。
(设计说明:1.旨在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并深化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为诗歌创作积淀必要的感性和理性元素。2.当前诗歌流派众多,创作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创作基础,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引导学生关注有着明显诗歌特征、意象鲜明的新诗,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艾青《礁石》、郑愁予《错误》、北岛《古寺》、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迪《云》等等。)
(二)全班交流读诗心得。
(设计说明:进一步完善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
预设心得示例:意象的选择及表达。
1.选择的意象必须适宜表达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意象的选择常遵循富有特征以及以小见大的原则。
3.意象的表达离不开丰富而充满创造力的联想和想像。二、观察事物——把握意象特征。布置任务:观察生活中的树,并尝试写一首新诗。
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人——激发创作热情。
上一节课,同学们从诗歌的情感、意象、想像、修辞、语言几个方面谈了创作诗歌的注意点,已经触及诗歌创作的几个本质问题。既然已经知道了诗歌创作的一些要领,我们不妨拿起笔来倾吐一下自己的诗情。
[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诗歌创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预设答案]触景生情是年轻的我们常有的事,可每当拿起笔来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有了意象,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比如面对初升的朝阳,面对家园的花花草草,思绪万千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教师点拨]借助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诗歌创作绕不开的结,一旦我们找到解“结”的方法,情感表达的道路便通畅了。
二、意象生成——新诗写作探路。
(设计说明:以生活中常见的“树”为写作对象,由模糊到具体,在评点与修改中逐步体会诗歌创作的特点。)
(一)“树”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面对树同学们也应该有话可说吧。下面,请同学们以“树”为题,写几句诗,要求:(1)用准确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2)必须在树中寄托某种情感。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评点修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