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

[10-21 00:10: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95

概要:《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2.简介时代背景。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1] [2]  下一页


Tag: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