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望洞庭》教学后思考《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
《望洞庭》教学后思考,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望洞庭》教学后思考
《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
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
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
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
恶浪吞没。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
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
的恰当、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
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
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
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说这
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
,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
且把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中,它就成了
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那么,我们在
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
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
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上一篇:《望洞庭》教学小记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