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精彩教后思考 【教学案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抓住这句话中的“原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原先的《国榷》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然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新写”,问:你从新写二字中又想到了什么?生:为什么要新写呢?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感悟厄运。 最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更加翔实、精彩”,问:你又从更加翔实、精彩中想到了什么?生:为了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呢?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可在与许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我在备课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疏忽了。 【诊断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精彩教后思考,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精彩教后思考
【教学案情】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
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
首先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
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抓住这句话中的“原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原先的《国榷》
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然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新写”,问:你从新写二字中又想到了什么?
生:为什么要新写呢?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感悟厄运。
最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更加翔实、精彩”,问:你又从更加翔实、精
彩中想到了什么?生:为了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呢?感悟谈
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
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可在与许校长交流的过程
中才发现其实我在备课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疏忽了。
【诊断分析】
1、没有认真钻研教材。体现在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手段来让学生理
解课文,全篇都是用找句子,抓关键词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文章中更多更
好的资源。如第三自然段中讲述谈迁为了更好的完成《国榷》而四处奔波
。文章描述了三幅画面,对于类似画面描述的段落用找关键词分析显然是
不合适的,用想象和有感情地朗读才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
师要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只有我的问话,
学生的答语,却不见师生之间应有的平等对话。因为担心学生悟不到,说
不好,我只顾着抓住自己的问题带领学生理课文,却忽视了阅读是一种个
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交流。我错误地把
课堂预设成为教师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错误地将自身
的“引导”转化为“主导”,将学生的主导错误地转化为被动地“接受”
,严重阻碍了学生真情的喷涌,个性的解读。
3、绕的弯太大。这节课已经是第二课时了,对于文章的脉络学生已经非常
清晰了,在上课一开始,就无须绕一个大弯,直接开门见山学习第一自然
段就可以了。
上一篇:评顾老师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