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拿来主义》学案8

[02-26 16:26: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   阅读:68920

概要: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及作品风格简介: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

《拿来主义》学案8,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及作品风格简介: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3.作品风格及教学难点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二.生字词:

吝(lìn)   啬(sè)   髓(suǐ)  蹩(bié)  残羹(gēng)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课文8、9段解答了上述问题。

首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2.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第二课时

四.文章结构分析

1.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
》《《拿来主义》学案8》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