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点篇目阅读题»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点篇目阅读题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63

概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联想。10.《论语十则》一、解释下列加点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翻译句子。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1.积累其中的成语。2.请归纳一下这十则分别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春》朱自清 阅读题(2页)课文第一段问答题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对春天的盼望心情。2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叠用“盼望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点篇目阅读题,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联想。

10.《论语十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翻译句子。

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1.积累其中的成语。

2.请归纳一下这十则分别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春》朱自清 阅读题(2页)

课文第一段问答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对春天的盼望心情。

2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

叠用“盼望着”,足见望春心切。

课文第二段问答题

1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答:1)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2)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

3)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课文第三段问答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效果怎样?

答:1)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

2)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从第3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①描写质地的:软绵绵的  嫩嫩的

②描写色泽的:绿绿的

③描写生长旺盛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修饰语“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有什么好处?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拼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间接写春草,表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课文第四段问答题

1作者描绘春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1)写春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稀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同样招人欢喜。2)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2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繁多的特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颜色,其特点是五彩缤纷。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和写春景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作者想像,由眼前春花引发联想,满树的果实是眼前满树的春花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因果联想,反过来,这种对秋丰收的想像又衬托了春花的美丽和春天的生命力.

4“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为什么"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所以野花才像眼睛\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所以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是,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是把野花写活了.

课文第五段问答题:

描绘春风,作者娴熟地用人的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春风:        、         、         ,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

答: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

听觉上,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

人们不能不感谢春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春风给予的清新、振奋。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3在这一段中春风有哪些特点?

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

课文第六段问答题

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春雨图?

答: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迷人。

2有人认为,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因此三个排比句重复了。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由。

三个排比并不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点。“牛毛”强调细密,“花针”强调轻盈、闪亮,细丝强调绵长。

3第④句中的“逼”字,它在文中的意思__逼近__,试就此字的作用作一点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点篇目阅读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