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2、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3、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色调对比,烘托形象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衬暖)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 “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4、请分析作者顺着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29,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2、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温晴”。
3、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
色调对比,烘托形象
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衬暖)
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
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 “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4、请分析作者顺着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绿萍、再写水藻、垂柳、构成一副空灵水晶图。
▲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第二段: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小摇篮),(小城、小山、人们)
第三段: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第四段: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
第三段讲解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a、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比喻
b、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c、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拟人
第四段讲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讲解:
1、 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清澈透明。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清净透明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课文最后一段
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采用(4)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3)“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4)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上一篇:朱自清《春》教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