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8(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正文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8(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93

概要: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来源:学科网]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 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知识链接】——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8(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来源:学科网]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 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知识链接】——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知识链接】——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     )  汲取(    )    锲而不舍(     )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3、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二、探究展示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8(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