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反思2» 正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反思2

[02-27 01:50:5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32

概要:课 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二)——《曲折与变化》课 型:知识理论例文课型(写作指导)授课时间:2013.3.14作 者:邓永单 位:滕州市北辛中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1课时)课前预习: 1.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变化的情节。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相关课程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比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教学难点:掌握几种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反思2,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课    题:“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二)

——《曲折与变化》

课    型:知识理论例文课型(写作指导)

授课时间:2013.3.14

作    者:邓永

单    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1课时)

课前预习:

    1.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变化的情节。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

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

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比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评价任务: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

课前交流:讲课前,老师有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生齐读)

多媒体显示: 勇敢自信的展示自我

虚怀若谷的欣赏别人

团结友爱的合作学习

一、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  怒

•         偷得寿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二、重温经典,再现“曲折”

在我们所学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哪些文章波澜起伏充满了曲折变化?(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课文,谈一谈曲折之处?畅所欲言)

小结:南宋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行文要奇巧多变,曲折起伏跌宕,才能多姿多彩。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情感富于变化,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我们如何能把事情写的更动人、更曲折呢?有那些可借鉴的方法吗?

三、方法引航,领会“曲折”

(指定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寻找与这一方法相关的课文内容,举例谈一谈这一方法的作用。)

1.情节突转法(《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项链》……)

突转法,或称之为“翻转法”。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将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在游船上他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地摆脱了他。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2.巧留空白法(《艺术品》《项链》《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
    说满说尽,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病。真正的好文章则是,不仅能准确传递作者欲提供的各种信息,而且善于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的审美心理以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啊!由引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巧设悬念法(《梁思成的故事》《猫的故事》……)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先虚写,后实写,远铺垫,近衬托,疑阵层设,氛围渲染,最后才让所要突出的具体事物露出庐山真面目。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比如《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曲折才见着,就是先虚后实的出场亮相法,这样先虚后实,层层烘托渲染,既让读者受悬念所勾引,急切地往下看,又使读者在最后得到极大的满足。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曲折与变化》教案+教学反思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