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沂水春风》教案5

[02-27 13:17:2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626

概要:《沂水春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 刘明玉【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1.字音:乘 哂 俟 甫 相 铿 莫 冠 沂 雩 喟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二、把握全文线索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第一部分:孔子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沂水春风》教案5,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    哂    俟     甫     相     铿     莫     冠     沂     雩     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        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志——弟子(撰、言)志——孔子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 居、 如、 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v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v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v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 [2]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沂水春风》教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