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由“礼”开头,讲到“礼”的特征、作用,然后引出“礼”的一种特殊形式:跪拜礼。从文章题目来看,第1段只是引子,从第2段开始才是文章的正文。正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跪拜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写跪拜礼的消亡。 第一部分(第2—6段)写了跪拜礼的起源。文章先从人的行走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理原因。接着从人们坐的姿势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活原因。第4段从跪拜礼的形式不同而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第5段从跪拜礼的姿势来说明其防范作用。总之,无论是从人的生理和生活状况,还是从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社会的需要来讲,跪拜礼的起源具有必然性。文章第6段,其实讲的已不是跪拜礼的起源,而是跪拜礼三千年之久的沿用,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能沿用这么久?因为跪拜礼有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巩固。文章中所举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跪拜礼是不易改变的。这一段跟第7段一样,起到过渡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了跪拜礼的消亡。第7段,讲人民对跪拜礼的厌恶和反对,这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由“礼”开头,讲到“礼”的特征、作用,然后引出“礼”的一种特殊形式:跪拜礼。从文章题目来看,第1段只是引子,从第2段开始才是文章的正文。正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跪拜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写跪拜礼的消亡。
第一部分(第2—6段)写了跪拜礼的起源。文章先从人的行走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理原因。接着从人们坐的姿势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活原因。第4段从跪拜礼的形式不同而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第5段从跪拜礼的姿势来说明其防范作用。总之,无论是从人的生理和生活状况,还是从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社会的需要来讲,跪拜礼的起源具有必然性。文章第6段,其实讲的已不是跪拜礼的起源,而是跪拜礼三千年之久的沿用,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能沿用这么久?因为跪拜礼有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巩固。文章中所举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跪拜礼是不易改变的。这一段跟第7段一样,起到过渡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了跪拜礼的消亡。第7段,讲人民对跪拜礼的厌恶和反对,这跟统治者的不肯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对跪拜礼消亡的叙述。第8段讲取消跪拜礼的想法。先说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不许人们行跪拜礼(自己被清军俘虏后也不向敌人行跪拜礼),而后无政府主义者也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第9段讲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宣布取消跪拜礼。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自然很快被取消了,而后取而代之的是鞠躬礼。这是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文明的体现。第10、11段讲跪拜礼的毒素尚存,所谓“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但“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跪拜礼最终将完全消失。
文章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被统治者利用,跪拜礼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了侮辱人格的一种方式,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就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语言品味
1.“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说明阶级社会等级的森严,同时也说明礼节的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这里提到的几种跪拜,《周礼》谓之“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如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跪拜礼的起源与消亡的必然性。人民对跪拜礼的接受,主要是生理和生活习惯的原因;至于反对跪拜礼,因为它不再是出于人性的需要,而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需要。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分。
3.“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
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但毕竟跪拜礼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教学建议
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跪拜,如对神佛、先祖的跪拜,新婚夫妇拜堂成亲时的跪拜等等,但老师教学时仍要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的风俗礼仪,以加深学生对跪拜礼的理解。
二、文章的重点是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难点是中间两个过渡段。
三、跪拜礼的消亡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文章说它是“青记”。跪拜礼合理与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跪拜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联系欧美的一些情况作对比。如《圣经》里有个“摩西十戒”,那是上帝给摩西的戒律,其中一戒便是不可跪拜偶像。从欧洲各式各样的传记和故事里,看不见中国式的“长跪不起”,看见的是那些贵族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拒绝下跪,宁可决斗。即使觐见最高权威的国王,也只是单膝跪见而已,而且这个单膝跪礼也常常见于绅士向淑女求婚时。
参考资料
民间相见礼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礼节都是人们观念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首阔步。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