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教学参考» 正文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教学参考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阅读:68553

概要: 传记作家都有自己的爱好。莫洛亚迷恋“浪漫派作家”,而使斯通醉心的是历史文化名人。他笔下的传主是这样一些精英:在某个文化领域历尽艰辛、坚韧不拔,最后取得不朽成就的人;不顾统治者逼迫利诱,敢于犯上,为大众寻找解放之路的人;在没有人走过的荒野里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艺术道路的人;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尽头,发现微弱光线的人;不怕权威,不顾众人讪笑,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真理的人。在《弗洛伊德传》里有这么一段描写:弗洛伊德推开窗户,眺望窗外的景色,那时他刚刚发现人的神经系统里有一个“无意识”的世界,于是他看到的不是丛林与鲜花,而从一扇刚刚撬开的门里看见一个巨大的黑洞,这黑洞究竟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少沟壑山丘?他要经过多少年才能绘制出它的地形地貌?欧文·斯通喜欢写传主这样的精神面貌。 《梵高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斯通是懂得绘画艺术的,一般的绘画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但是看了一次梵高的画展以后,他发现一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大地、天空、太阳、人、植物、动物……都有生命感,“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教学参考,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传记作家都有自己的爱好。莫洛亚迷恋“浪漫派作家”,而使斯通醉心的是历史文化名人。他笔下的传主是这样一些精英:在某个文化领域历尽艰辛、坚韧不拔,最后取得不朽成就的人;不顾统治者逼迫利诱,敢于犯上,为大众寻找解放之路的人;在没有人走过的荒野里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艺术道路的人;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尽头,发现微弱光线的人;不怕权威,不顾众人讪笑,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真理的人。在《弗洛伊德传》里有这么一段描写:弗洛伊德推开窗户,眺望窗外的景色,那时他刚刚发现人的神经系统里有一个“无意识”的世界,于是他看到的不是丛林与鲜花,而从一扇刚刚撬开的门里看见一个巨大的黑洞,这黑洞究竟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少沟壑山丘?他要经过多少年才能绘制出它的地形地貌?欧文·斯通喜欢写传主这样的精神面貌。

 

《梵高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斯通是懂得绘画艺术的,一般的绘画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不能令人激动的艺术”,但是看了一次梵高的画展以后,他发现一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大地、天空、太阳、人、植物、动物……都有生命感,“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这激发了斯通的创作冲动,于是去研究梵高的生平,但梵高生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除了给他弟弟的一些信件之外没有留下其他书面材料,他只好“肩背旅行袋,走遍了欧洲,住在温森特(即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寻觅温森特曾经在那里安插画架,把大自然变成不朽艺术的确切地点”。斯通经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才发现梵高的一生是如此悲惨:他经常挨饿,靠喝水度日,有了一点点收入还要去接济比他更困难的人,他进不了上流社会的绘画界,他的画卖不出去,他越画越穷,但越穷越画。他不去迎合时尚,坚持画他所想到的而不是美化他所看到的。他追求生命的运动、起伏和节奏,不管线条是如何粗糙。斯通进入了梵高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了温森特的心灵、思想和灵魂之中”(《梵高传》导言)。

 

《杰克·伦敦传》也是这样,作者设身处地想伦敦之所想,体验传主的苦难、忧虑和愤怒,从感性上憎恨当时流行文学的平庸与枯萎,从而写出伦敦的光彩、刚健和生机勃勃的创作历程。

 

从这里可以看出斯通的创作思路。他不想写这些历史名人身后如何辉煌,甚至不多写像《向日葵》《马丁·伊登》等他们的代表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等。作为艺术家,斯通深深懂得:写人的成功,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结果,而是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独木不成林。写一个艺术家或者政治家,不能孤立地写他一个人,而是要写出以传主为中心的世界。所以,“立主脑”之后还必须“密针线”。斯通阅读传主的书面材料之后,一定要采访在传主一生中起过作用的人,走遍传主到过的地方,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等等。这就是以感性知识去构建和充实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从中心人物的人际关系中,从他如何对待各种各样事件的态度中,表现传主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斯通在写梵高的同时也描写了高更、修拉、塞尚和劳特累克。这些开创一代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个个标新立异,一个人一个脾气,有的执著,有的随和,有的冷静,有的疯狂,尤其是高更同梵高永无休止的争吵和互爱互助的情谊,透出艺术家们不同的个性。在斯通的笔下,传主周围的人不是只起道具作用的配角,而是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

 

在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斯通现实主义小说逼真的细节描写。比如比利时煤矿工人对梵高(当时是牧师)的诉说:

 

在博里纳日我们连奴隶都不如,我们是牲口。早上3点钟我们就从马卡塞下井了,中间吃饭的时间只有15分钟,然后就一直干到下午4点钟。地底下又黑又热,先生,我们不得不光着身子干活,空气里又充满煤尘和毒瓦斯,我们都没法呼吸!人们在矿床上挖煤时连站起身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跪在那里,弯着身子干。我们这里不分男孩女孩都是从八九岁就开始下井,不满20岁就开始发烧,害上了肺病。要是没有死于瓦斯爆炸或罐笼事故,我们可以活到40岁,然后便死于肺结核病!

 

梵高亲耳听到过瓦斯爆炸,但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关心的不是被压在矿井底下的死者,而是煤矿因此开不了工,活着的人面临饿死的危险。这种自卑的草民心理引起梵高的同情和悲愤。像这样的细节、这样的生活背景都成了梵高世界的一部分,铸成他终生关怀穷人、为穷人而画的生活目标,是把他推向辉煌的生活基础。这说明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与中心人物之间的有机的互动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有他的局限性。他奉行“只述不评”的创作原则,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平民意识和超人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适者生存哲学……都可以和平共处,作者不加剖析,只要传主信奉的,作者一概肯定,这有时给人一种混杂的感觉。还有,传主当时认为是先进的、超前的科学,在今天看是不科学或者落伍了。这当然是科学发展的缘故,不能苛求斯通。

 

(节选自《欧文·斯通文集》中译本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三、进化论简史(方舟子)

 

(一)达尔文之前

 

进化生物学,甚至可以说整个生物科学,开始于1859年11月24日。在那一天,在经过20年小心谨慎的准备之后,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第一版印了1250本,在一天之内销售一空。一门崭新的学科从此诞生了!

 

但是,一门新的学科不会从天而降。在1859年,科学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进化证据,做好了准备迎接进化论的诞生。这时候的进化证据归纳起来有动植物培养、化石记录、解剖比较、退化器官、胚胎发育和生物地理分布这几类。

 

动物家养和植物栽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由此已经知道同一物种往往有着差别极大的形态。这些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通过精心的选择,可以得到新的品种。这种经由达尔文所谓的“人工选择”而获得的品种,其彼此之间的差别,有时比野外物种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如果我们在野外见到狼狗和哈巴狗的话,完全可能把它们当成像狼和狐狸那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动植物培养提供了“生物是可变的”感性而直观的材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教学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