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正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09-27 14:15:0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830

概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制作者: 郭建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a)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b)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c)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技能目标: a)学习本诗形象可感的语言。 b)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c)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在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标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制作者: 郭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b)了解诗人所表现出的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c)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    a)学习本诗形象可感的语言。    b)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c)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

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有人说,其母姓石,“食指”即“石之子”也;有人说,人们在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来指指点点,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的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在部队时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颁发给了食指,他和已故的海子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食指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他的身世有如秋雨般凄凉,但他的情怀却如落日般悲壮,他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知青,是指“文化大革命”中从城镇参加上山下乡的初中或高中学生。1968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谈到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会聚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观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导入:  “多情自古伤离别”,900多年前的古人说了这句话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 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诗人食指,当时还是个学生,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只有把诸多情绪融入诗中,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

【原文】①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  ②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③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   ④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   ⑤——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  北京在我的脚下 /  已经缓缓地移动 //   ⑥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   ⑦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   1968年12月20日  [掌握词语——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ínɡ):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诵读,体会诗歌感情:学生聆听范读,并按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停顿和重音。全班讨论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第三节应读出离别时那种心痛如割的感觉,第六节和第七节应以呐喊的形式读出那种悲怆的感情。

整体把握——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

1.第1节:开门见山,写开车前的情景。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依依之情。

[1] [2] [3]  下一页


Tag: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3(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