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废墟》教学设计大连商业中专 苏晶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学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2.初步感知文本,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抒情的基调。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设计】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
《废墟》教学设计,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废墟》教学设计
大连商业中专 苏晶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初步感知文本,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抒情的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教师以“猜猜看”的形式介绍作者,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掌握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设计】
一、导入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
思路设计:老师将作者的相关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抢答,既可以变泛泛地介绍作者以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加深印象,又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以人们普遍对废墟的理解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内容,判断出信息的指向是( )
(1)他是当代文艺理论家,著名的散文作家,1987年被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2)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他的散文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表现出一种“文化大散文”的胸襟和意境。
(3)曾经两次(第10届和第12届)担任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知识测评的评委,央视的收视曲线也因为有了他的点评而达到峰线。
是的,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正是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八达岭;敦煌的莫高窟;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讲授法
思路设计:由教师讲授,学生加以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写作本文前后,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三、整体感知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思考作者对废墟怀有的感情,予以回答
1.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
2.学生速读文章后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上一篇:沪教版《绝版的周庄》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