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正文

《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0-21 00:57:1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00

概要:《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导入1、认读词语。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2、出示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它了吗?请你把它的名字写下来。强调两点水。介绍“淞江”。用一句话说一说,我认识了( )的雾凇。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一)雾凇形成的条件。1、什么叫“雾凇”?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答案。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2、从这句话,你了解到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1)什么叫“饱和”?(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良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了。)举例说明:水中加糖或盐,空气中水汽。这不是一般的“饱和”,还得是“过于饱和”。(2)“冷”也不是一般的冷,必须是在“严寒季节”里。3、谁来读好这句话?(二)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1、是啊,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形成雾凇。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可是,普通的树挂厚度为0.5~1厘米,而吉林雾凇的厚度达到了

《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认读词语。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2、出示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它了吗?请你把它的名字写下来。强调两点水。介绍“淞江”

。用一句话说一说,我认识了(     )的雾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一)雾凇形成的条件。

1、什么叫“雾凇”?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答案。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从这句话,你了解到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1)什么叫“饱和”?(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良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了。)举

例说明:水中加糖或盐,空气中水汽。这不是一般的“饱和”,还得是“过于饱和”。

(2)“冷”也不是一般的冷,必须是在“严寒季节”里。

3、谁来读好这句话?

(二)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

1、是啊,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形成雾凇。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

可是,普通的树挂厚度为0.5~1厘米,而吉林雾凇的厚度达到了4~6厘米,因此吉林雾凇成了闻名全国的

奇观。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们做个大胆的猜想。

2、猜想一:水汽最足

(1)出示2、3句,指名读。你能从中找到词句来证明“水汽特别充足”这个猜想吗?学生圈划。

(2)交流: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介绍丰满水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总面积为554

平方公里。丰满水库大坝高9.17米,长1080米,湖面宽550米。你能想象大坝闸门打开时的景象吗?

非但……而且……总是弥漫着……(“弥漫”是什么意思?当时市区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十几度,为什

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教师表演哈气,联系冬天哈气,体会温差越大

,水汽越多。

你还能从下文找到体现水汽特别充足的词句吗?(涌向……笼罩……淹没……)

(3)谈谈你读了这些词句后的感受。出示4、5句。自由选择一处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指名朗读。齐读。

3、猜想二:温差特别大

(1)学生自由读2~5句,圈划。

(2)交流:

从当(dàng)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当年,就在本年;同一年。)当(dāng)年:指过去某一时间;指身

强力壮的时期。

 

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每当夜幕降临,水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3)谈谈你读了这些词句后的感受。指名读句子。

(4)你瞧,反复朗读,品读感悟,可以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几句话

4、哦,原来是由于吉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才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因此,吉林雾凇与桂林山

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合称“中国四大自然景观”,并成为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三)遇冷凝结的过程

1、那吉林雾凇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

2、请同学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出示6~8句,与4、5句连接在一起。

3、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慢慢形成的。)

4、文中哪些词句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慢慢的、渐变的过程呢?学生默读圈划。

5、交流:渐渐地  模糊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镀上    最初……逐渐……最后…

…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交流,边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分句读句子。

*(1)轻声读一读,去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行不行?(变化得太突然,没有渐变的过

程)

(2)轻声读一读,随意调换顺序,行不行?(渐渐、慢慢: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表示雾气轻

(3)你瞧,作者遣词造句多准确呀,这是他反复推敲的结果。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咬文嚼字。

(4)谁能从这三个中选一个说一句话?

*比喻句: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从这个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齐读这一段话。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用上“先……再……然后……最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你走出家门,看到了……逐幅出示图片,让学生分别说。

2、真是(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3、此情此景,用唐代诗人岑参的两句诗来形容雾凇奇特壮美的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这真是“忽如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雾凇》研究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