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正文

“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10-21 00:57:1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09

概要:“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简简单单的“家常课”,作为组内教研课,“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经历了《郑成功》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两次教研活动,也听了不少的课,特别是在海门市“弘謇杯”名师课堂教研活动中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于是就产生了上一堂“家常课”的想法。我一直想,多媒体教学课件固然可以给课堂教学添彩,但是没有多媒体应该也是可以上课的。况且,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从来就是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朴实即真实。这一天恰好停电,小黑板、教学挂图又出现在课堂上,一切顺理成章,真是天意如此。这一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简单,教案是依据集体备课的教案调整而成的。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主要是搜集陆游的资料,吟诵他的诗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让学生搜集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等。在上课的前一天,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组织学生吟诵古乐府《长歌行》与颜真卿的《劝学》诗。学生理解并积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诗句对理解本首诗歌是一种很好的铺垫。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独的小岛”,其实它同广阔的文

“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简简单单的“家常课”,作为组内教研课,“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经历了《郑成功》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两次教研活动,也听了不少的课,特别是在海门市“弘謇杯”名师课堂教研活动中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桂花雨》,于是就产生了上一堂“家常课”的想法。我一直想,多媒体教学课件固然可以给课堂教学添彩,但是没有多媒体应该也是可以上课的。况且,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从来就是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朴实即真实。这一天恰好停电,小黑板、教学挂图又出现在课堂上,一切顺理成章,真是天意如此。

这一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简单,教案是依据集体备课的教案调整而成的。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主要是搜集陆游的资料,吟诵他的诗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还让学生搜集与“读书”有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等。在上课的前一天,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组织学生吟诵古乐府《长歌行》与颜真卿的《劝学》诗。学生理解并积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诗句对理解本首诗歌是一种很好的铺垫。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独的小岛”,其实它同广阔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如何优化组合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谓“用一生的时间备课”,真是此意;而学生也是参与备课的主体。

这堂课就在教室里进行,学生不必兴师动众地向多媒体教室“转移”,更显得悠然自在。离上课时间大概还有5分钟,听课的老师都来了,学生都已落座。于是,我就随意请了几位学生背诵最近背出的古诗。平时,我一直对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不太满意,认为他们早读课总是效率不高,但是这时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他们不仅背诵了《卜算子咏梅》《长歌行》《劝学》等诗词,而且居然有学生背出了岳飞的《满江红》。听着学生的背诵,我很高兴,教室里不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知不觉间,就过了上课的时间。因为停电,上课的音乐就没有想起,而我也把这事忘了。

再也不需要任何的导入语,课堂只是学生与教师相遇的“驿站”,而学习的起点其实是在“昨天”。早读课上已经把《冬夜读书示子聿》整首诗歌用楷书端端正正地抄写在黑板上了。先请学生解释了诗歌的题目,然后就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大多数学生的手头都有一些参考资料,如《课课通》之类,以往在这种环节,很多学生都是捧着参考书一读了事。但是,这次我吸取了教训,课前就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允许“读资料”,即要把搜集到的有用信息内化。学生还是很争气,你一言,我一语,没有一个人翻书的,滔滔不绝地把陆游的资料较为全面地陈述出来。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还考虑作一些补充,但看情形,再“补充”就是画蛇添足了,于是话锋一转,强调了本首诗歌的内容是谈论读书的道理。

接下来,请学生朗读全诗。不知怎的,班里朗读水平首屈一指的何林华,竟然出现了两处“低级错误”,让她再读一次,虽然读流利了,但是感情很不到位。我便向学生提出了“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要求,虽然我不停地给大家鼓劲,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本来我也打算作一下“示范”,看到学生的这种读书情形,就失去了“范读”的信心与勇气了。现在反思“检查朗读”这个环节,学生的朗读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其实不仅是一种心理紧张的表现。虽然经历了预习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是非常粗浅的,或许就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之中。此时提出“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要求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看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要把握时机。脱离了理解与感悟,纯粹地提出朗读要求,授予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指导必然收效甚微。其实,在检查预习时,对学生的朗读要求不妨低一点,只要“正确和流利”就够了。降低起点的结果是增强信心,反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理解诗意的环节就验证了我的这种判断。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好像都你看我我看你的,并没有多少学生举手。于是我就让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出了一个“遗”字,我就一口气报出了“遗失、遗忘、遗留、遗憾”等词语,请学生选择。学生都选“遗留”,我就在黑板上的“遗”字下加一小圆圈,并批注“留下”。另一名学生质疑“绝知”的“绝”。我挂出了课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绝”的几个字义选项,学生有的选“完全没有了,穷尽”,有的选“最,极”。我的在课前的判断就是“穷尽”,所以当学生选择“最,极”的时候,我也就没有耐心地倾听他的想法,只是理所当然地把“绝知”解释为“完全没有不理解的”,也就是“透彻深入地理解”。后来老师们讨论这个“绝”表示程度深,应选“最,极”。但可能照顾我的面子,于是就说理解为“穷尽”也讲得通。“面子”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过于自信;更重要的是该让学生经历探寻思索的过程。回顾这个环节的处理,多多少少有点“越俎代庖”的味道,并且表现出一种“知识的霸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谈何容易啊!

经过质疑问难的环节,再请学生说说诗歌的大意,举手的学生明显多了。在解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自然就联想到《长歌行》和《劝学》中的诗句,我还用小黑板出示了一组“勤学”的成语:“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十年寒窗、闻鸡起舞、滴水成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了。在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我向学生推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与“实践”有关的名言俗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要不要参加实践活动?仔细想想,回答这个问题真不容易,尤其是这些学生,他们成天被“关”在教室里,几乎“只看见院墙上四角的天空”。(鲁迅《少年闰土》)可是,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发言常常出乎我的意料,并带给大家惊喜。或许受到与“实践”有关的名言俗语的启发,他们从读书的目的、方法以及“读书”与“实践”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表达出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当他们滔滔不绝地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词语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我几乎忘记了,他们还只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不容否认的是,在这部分学生背后或身旁,还有很多学生,他们总是保持着沉默的状态,这也是最令人担心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沉默的火山”背后,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真的很多很多,我曾经在另一篇教学随笔《每堂课都是新的开始》中有过思考,但至今还没有大彻大悟。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家常课”引发的思考《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