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十、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2.对比鲜明。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第二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三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怕重”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课文复习学案,标签: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十、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本文夹叙夹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2.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第二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三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实。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到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一句中,“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无不为之感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本文只千余字,其中的成语却有10来个之多,如“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等,使语言简洁凝练。设问句虽然全文只有一个,但是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意鲜明,文势顺畅。
4.简洁的叙事。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因此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本文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原因等8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第七课 敬业与乐业
一 重点字词
旁骛(wù) 亵渎(xiè dú) 衔着(xián) 层累(lěi)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qiáng guō) rú( )家 老dān( ) 承蜩( )
强聒( )( ) 骈( )进 调( )和 折( )本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杜绝:制止,消灭。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
容赦:原谅赦免。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一同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 、作家作品: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三 、文本分析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结构分析 文章脉络分明,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6)分点论述中心论点。
①(从“本题主眼”……到“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论有业的重要性。
②(从“第一要敬业”……到“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论敬业的重要性。
③(从“第二要乐业”……到“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论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7)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具有如下特点:
1、条理清晰。文章结构严格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排列,在“本论”中,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从有业——敬业——乐业,一一道来,特别是有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更显条理分明。象“先要说说”“第一”“第二”就分别领起“有业”“敬业”“乐业”。在论述“乐业”时,作者在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后,理由也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条陈述,有条有理,思路清晰。
2、引用精彩。演讲一开始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便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万里长城的构造》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