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 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 5. 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6. 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7.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8.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9. 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缘由。 10. 伶俐:动作灵活。 11. 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 12. 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3.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14. 惶恐:惊慌害怕。 15.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16. 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17. 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8.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19. 切近:靠得很近。 20. 茫远:渺茫、遥远。 21.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常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故乡》教案8,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4. 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
5. 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
6. 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7.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8.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9. 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缘由。
10. 伶俐:动作灵活。
11. 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
12. 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13.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14. 惶恐:惊慌害怕。
15.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16. 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17. 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8.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
19. 切近:靠得很近。
20. 茫远:渺茫、遥远。
21.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常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者有鲁迅、夏衍、冯雪峰、丁玲、周扬等。创办了《前哨》、《北斗》、《文学月刊》等刊物。
[内容析通]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