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风筝》教学设计4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17

概要:21课《风筝》教学设计备课人 东山中学 徐烛尘【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语句含义,渗透思想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体会鲁迅“反封建斗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能力,批注法的规范提升。【教学基本流程】一、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风筝》教学设计4,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1课《风筝》教学设计

备课人   东山中学   徐烛尘
【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语句含义,渗透思想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体会鲁迅“反封建斗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能力,批注法的规范提升。

【教学基本流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二、文本阅读

(一)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用一段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师范读。

1.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或者(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二)、怎么写的?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1) 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2.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小结:1.鲜明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中心突出。2.语言鲜活,用词精当

(三)、写的目的(中心思想探究) 

学生默读全文,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批注法(圈点勾画) ——符号系统

1.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抄的内容;

5. …… 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精辟、赞赏;

9.△△ 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0.★ ★ 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