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2(含答案)»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2(含答案)

[02-26 21:57:5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74

概要: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稿课题: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新授 执笔:熊守满 审核:林志豪一、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三、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⑴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2(含答案),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稿

课题: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新授    执笔:熊守满   审核:林志豪

一、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杂文简介: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a、篇幅短小,取材广泛。b、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c、冷嘲热讽、幽默风趣。d、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                               玄虚(      )                       

省悟(      )                             自欺欺人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怀古伤今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课堂导学

1、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作者要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2、品读课文,学习写法和语言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章开头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⑺ 如何理解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揣摩“自欺力”、“他信力”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表达效果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三、拓展延伸

     1、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呢,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12(含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