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正文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68

概要: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扬州慢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 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一、介绍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他精通音律,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三、解题及背景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扬州慢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 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品味词中引用前人的词句的写作技巧及妙处;

一、介绍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二、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他精通音律,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三、解题及背景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

四、小序讲读

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的景色,写作的缘由,别人的评价。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哪句?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具体落在哪个字?(悲,奠定了全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3、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点明写作主旨――黍离之悲

五、整体把握

1、  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  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①霁:此指雪止天晴。

②渐:想,到。

③算:料想。

④豆蔻:特指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3、  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4、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用一个词语概括此时的扬州。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5、他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听到了什么?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6、析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试分析这些景物是怎么表现这一点的?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7、析声

听到寒风中军营的戍角声,置身其中,你会是什么感受?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凄清悲凉,以有声衬无声,不由不生感慨。

8、析人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虚实相济是本词的第二大特点。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