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正文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68

概要: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3)、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以前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欢庆大年的爆竹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7)、“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8)、“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9)、“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五、重点分析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句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朱颜(经历风吹雨打)

“改”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设问、比喻

表达效果: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

总结:这种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引发人无限想象的手法叫——化虚为实法。这种技法很多词人都用过。分析下面化虚为实法的具体表现: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秦  观      《浣溪沙》

3、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4、想一想: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

“月”:思乡怀念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主旨总结

 虞美人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七、《虞美人•春花秋月》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对比手法:将“雕栏玉砌”和“朱颜”(另一说“朱颜”是指作者自已的容颜)对比着写,写出了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的凄怆。  
   衬托手法:“春花秋月”是多美好,作者却盼“何时了”,以美景来衬囚牢之情;“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来,春天又到,却反衬“不堪回首”的嗟叹;以“雕栏玉砌应犹在”来反衬“只是朱颜改”。  
   虚实手法:“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实景; “往事知多少”由实入虚,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写,而“故国不堪回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虚写,这是想象中的“故国”图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从客观存在的角度看,“愁”实,“春水”是虚,若从视觉角度,则“春水”为实,“愁”为虚。  
比喻修辞:“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化虚“愁”为实“春水”,而又不言是何“愁”,这就将个人之“愁”抽象为人类共同的体现,从而获得更为辽阔的共鸣——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