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正文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68

概要:(2)提到秋季有什么感觉?明确: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1)这写什么,写景还是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提到秋季有什么感觉?

明确: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景还是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很有画面感,大家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下这样的图画。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虚景)哪个字能体现这是作者想象之景(念)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写景还是写情?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我们来欣赏下它好在哪。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在这之前“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在这之后是独自面对 “千里烟波”的 前路,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补充: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想到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所以作者在《慢卷轴》里说: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