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60

概要: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教学设计李 莉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一、通过月亮的意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二、体会同样是写月亮,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有不一样的特色。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五、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想作家作品背后的意趣。7 咏月诗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媒体准备】朗读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教学设计

李  莉  编写

 [单元教学要点]

一、通过月亮的意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

二、体会同样是写月亮,但每一篇诗文的具体思想情感各有不一样的特色。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五、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猜想作家作品背后的意趣。

7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