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月夜》:战乱思亲 《哀江头》:忧时伤乱 《蜀相》:追念先贤 《又呈吴郎》:哀悯民生 《登岳阳楼》:渴望和平诗人身处盛世之衰、狼烟四起之时,一腔热血中挥洒的诗情,全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报国的忠心。这五首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月夜》解读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本分析】该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月夜》:战乱思亲
《哀江头》:忧时伤乱
《蜀相》:追念先贤
《又呈吴郎》:哀悯民生
《登岳阳楼》:渴望和平
诗人身处盛世之衰、狼烟四起之时,一腔热血中挥洒的诗情,全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赤子报国的忠心。这五首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月夜》解读
背景介绍: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本分析】该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房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对以上问题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尾联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鉴赏要点】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方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 、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3.炼字精准。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