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洞府神仙(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三、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3、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4、思考A、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答:景象:见到了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等景象。“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B、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描绘这样的仙境(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C、“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什么感情?答: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D、试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粤教版选修一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教学设计,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
3、主题
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4、思考
A、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景象:见到了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等景象。“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B、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描绘这样的仙境(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
C、“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D、试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答:“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
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可贵精神。写仙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憎恶。写幻想是为写“不事权贵”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更适合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5、体裁特点
游仙诗:多用神话传说
许多文人雅士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挫,便萌生寻仙之念,企图得到真正的自由、解放。
方式:游仙、骑鹿……
A、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
B、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C、语言清新,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三、文言基础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信:的确、实在;灭:暗;拔:超出
2、词类活用
A、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名作动,弹奏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